第30章巧渡乌江石板河阻击战
1935年4月的云贵高原,春意已浸透滇东北的崇山峻岭。中央红军在完成四渡赤水的战略机动后,如同一把锋利的弯刀,突然转向西南,直插云南腹地。此时红军兵力虽已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但经过遵义会议和扎西整编,部队战斗力反而更加精锐。中革军委在寻甸鲁口哨发布的关于野战军速渡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由于两月来的机动,我野战军已取得西向的有利条件,一般追敌已在我侧后,但敌已集中七十团以上兵力向我追击。现在金沙江两岸空虚,因此政治局决定我野战军应利用目前有利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
十二昼夜的山地急行军成为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征。红军兵分三路向云南腹地突进:红一军团为左路,经富源、沾益、曲靖直趋嵩明;红三军团为右路,沿黄泥河、白水镇向马龙推进;军委纵队与红五军团为中路,穿越寻甸山区。在平均海拔1800米的云贵高原上,红军战士每天要在喀斯特地貌的峰丛沟壑中行军50公里以上,许多路段是“地无三尺平“的羊肠小道,稍不留神就会坠入深谷。后卫部队的炊事员们发明了“铜锅挂脖子“的行军方式,将铁锅用麻绳捆在胸前,双手拄杖攀爬,在陡坡地段甚至需要匍匐前进。
龙云献图的戏剧性事件为红军提供了关键助力。4月27日,军委侦察队在曲靖西山乡截获一辆从昆明开往贵阳的敌军汽车,车上除了云南白药、宣威火腿等物资,更重要的是20余份十万分之一比例的云南军用地图。这些标注着金沙江渡口位置和滇军布防的绝密地图,让此前只能依靠询问向导行军的红军如获至宝。主席在查看地图时兴奋地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有了这张图,我们就可以按图索骥,直插金沙江了。“
4月29日清晨,红一军团先头部队抵达嵩明县城东郊的普沙河。这座滇中古城位于昆明东北仅50公里,是拱卫省城的重要屏障。一师二团团长杨得志观察地形后,决定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以一个连佯攻东门吸引守军注意力,主力则隐蔽运动至城北的黄龙山。上午10时,随着三发信号弹升空,担任主攻的三营在机枪火力掩护下,沿着干涸的普沙河河床迅速接近城墙,搭人梯翻越尚未完全完工的新城墙。守军仅一个保安团,在红军突然袭击下溃不成军,县长顾震从西门坠城逃跑。此战红军仅用1小时就攻占全城,缴获步枪95支、子弹2万余发及一批粮食。
杨林兵站的智取更显红军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爱洋芋 作品《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第30章 巧渡乌江石板河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