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场所——或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山头,或是芦苇遮天、舟楫难行的水荡深处。撤退路线被反复确认,甚至进行了简单的演练。百姓们虽然依旧害怕战争,但不再是束手无策地等待灾难降临,而是有了明确的、可以操作的自保步骤。这种“有事做、有方向”的状态,极大地缓解了恐慌,凝聚了人心。
而在这三县之中,盱眙县的变化尤为惊人。
一个多月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带来的创伤尚未完全平复,但痛苦已经化为了无比强烈的复仇火焰和重建家园的决心。黄木生的支队不仅是以战斗队的身份存在,更是以工作队和亲人般的姿态,融入了盱眙的每一个村镇。
他们帮助百姓掩埋遇难亲人的遗体,清理被焚毁的房屋废墟。师后勤部紧急调拨的粮食、药品、布匹,通过支队的手,优先分发给了那些家破人亡、孤苦无依的幸存者。公审并处决汉奸张道一的那一声枪响,极大地宣泄了民愤,也让百姓看到了139师说到做到、为民做主的决心。
“同志,你们真是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一位在屠杀中失去了儿子和儿媳的老大爷,拉着一名盱眙支队战士的手,颤声问道。他的眼中含着泪,却又闪着光。
那战士郑重地点头:“大爷,我们是!以前叫红军,现在改编成八路军了,但咱们为老百姓打仗、干事的心从来没变过!咱们师长王林,就是当年从江西一路长征过来的老红军!”
“怪不得怪不得跟以前的队伍不一样”老大爷喃喃道,眼泪终于落了下来,“红军好啊红军好你们来了,盱眙的天,总算又亮了一角!”
民心所向,力量无穷。盱眙百姓对139师的信任与拥护,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们积极参与藏粮备荒,踊跃报名参加民兵和赤卫队,主动为支队提供情报,甚至冒着风险照顾部队留下的伤员。整个盱眙县,仿佛一座巨大的熔炉,将悲愤与仇恨锻造成了坚不可摧的抗战意志。这里的备战工作也进行得最为彻底,挖掘的隐蔽储藏点最多,选择的避难路线最周密,组织的民兵训练最积极。
夕阳西下,在天长县的一个小村庄外,几名139师的战士正帮老乡们把最后几袋粮食抬进新挖好的地窖。
“王班长,真是多亏了你们了!这点红薯,你们一定拿着,回去熬粥喝!”一位大娘使劲将一篮子洗得干干净净的红薯塞给带队的班长。
那姓王的班长连忙推辞:“大娘,使不得!咱们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您干活是应该的!”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爱洋芋 作品《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第119章 民心所向 深挖广积备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