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九月末的一个深夜,皖中大地万籁俱寂,唯有秋虫偶尔的鸣叫和远处合肥城区零星闪烁的灯火,提示着这片土地并非完全沉睡。在合肥东南方向,一片名为“大兴集”的废弃货场及周边茂密的芦苇荡、丘陵林地中,隐藏着一支庞大的军队——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暂编第139师主力。
经过王林近乎严苛的行军纪律要求(全程无线电静默、昼伏夜行、严格灯火管制、马蹄包布、人员衔枚),以及“活点地图”系统对路线的精准规划和敌情规避,近两万六千人的部队(扣除特战队、部分留守伤员及丁伟旅已先行出发执行破袭任务的部队),竟奇迹般地未被日军察觉,成功抵达攻击发起位置。
临时师部设在一个半塌的砖窑内,窑洞深处,数盏马灯被调整到最低亮度,光线昏黄却集中地投射在一张摊开的大比例合肥城区及周边军事地图上。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日军的据点、仓库、指挥部、交通线,许多信息得益于战前多方侦察(包括地下党、便衣侦察兵以及王林系统的不间断扫描)的汇总。
王林、王光道、钟光邦以及各旅旅长——陈阿海(417旅)、孔杰(418旅)、李云龙(新一旅)、周志明(新三旅)——围拢在地图前,人人面色凝重却又压抑着沸腾的战意。连日的隐蔽行军非但没有消磨他们的斗志,反而将出击的渴望积蓄到了顶点。
王林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地图,最终定格在合肥老城的位置。他深吸一口气,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同志们,合肥就在眼前!畑俊六和鬼子第二军的主力被武汉吸引到了西边,现在这里就是一座被掏空了的金山,但绝不是不设防的空城!根据最新情报,城内及周边驻军主要为第2军兵站守备部队、第13师团部分后勤单位、野战医院、少量空军地勤人员,以及伪安徽省政府的一些警备队。总兵力约四千至五千人,其中一线战斗人员约一半。他们凭借城墙工事和主要建筑物固守,警惕性因其‘身处后方’而可能松懈,但我们绝不能轻敌!”
他顿了顿,手指重重地点在几个关键区域,语速加快:
“我们的战术核心是:多路突进,中心开花,同时打击,速战速决!必须在鬼子反应过来,其西进主力回援之前,砸烂它的巢穴,拿走我们能拿走的,毁掉我们不能拿走的,完成战略目标后再撤离!时间窗口极其有限,我估计最多只有一个周的时间,甚至更短!”
“下面,分配具体作战任务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爱洋芋 作品《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第144章 奇兵天降 皖中惊雷破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