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判断几乎一边倒:139师唯一合理的去向,必然是西进大别山!那里山高林密,地域广阔,回旋余地大,且早有其留下的基础,无疑是这支擅长山地作战的部队最理想的藏身之地。这与日军高层之前的预判完全吻合。
然而,就在几乎所有日军指挥官都倾向于这个“最合理”的判断时,几份看似矛盾的情报被呈送上来。
一份来自航空兵的侦察报告提及:在合肥至庐江方向的公路上,发现了零星卡车活动的迹象。这些卡车似乎经过成熟的伪装(覆盖树枝、帆布),但仍在低空侦察下隐约可见。
“向南?庐江方向?”一名作战参谋看着地图,眉头紧锁,“渡过长江进入皖南山区?这似乎并非最佳选择。皖南虽多山,但行军需过长江,容易被我军发现,且靠近我军控制的核心区域,易遭我重重围剿。若要长远发展,或是北撤河南,或是西进大别山,都远比南渡长江更为有利。王林用兵狡诈,不应出此下策。”
这番分析得到了大多数与会军官的认同。南渡长江,看起来更像是一条绝路或者昏招。
但紧接着,新的情报从另一条线——潜伏的特务和精干的地面侦察小队传来:
“暗线发现大规模军队夜间行军迹象!方向直指六安!”
“其队伍中伴有大量轮式车辆,且拖拽有重型装备!根据遗留的车辙宽度和深度判断,极可能是150mm级别以上的重炮!”
“敌军行军极为谨慎,昼伏夜出,白天隐蔽于山林之中,难以发现。但其重型装备过于沉重,在部分泥泞路段留下了极深、极宽的车辙印痕。虽经简单处理,但在低空侦察下,其痕迹与周围土色差异明显,形成两条清晰的平行线,蜿蜒向西!”
与此同时,航空兵也补充报告:虽然在合肥至六安的主干道上未直接观察到行军队伍,但在一些次要道路和田野间,确实发现了异常清晰、连续的重型车辙印记,方向一致指向西方。
“哟西!”一名日军大佐猛地一拍桌子,脸上露出“果然如此”的神情,“这就对了!南边那几辆卡车,不过是王林使出的障眼法,故意暴露出来迷惑我们的!他真正的主力,带着那些舍不得丢弃的重炮,还是向西,想钻回大别山的老巢!”
“没错!”另一名参谋附和道,“若非主力西进,怎会动用如此多的卡车?怎会连难以机动的重炮都要费力带走?又怎会留下如此深重的车辙印记?他们白天极力隐藏,却无法完全抹去这些痕迹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爱洋芋 作品《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第147章 明暗双轨 金蝉脱壳渡天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