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
油灯下,王林和王光道相视无言,都能看到对方眼中的期待与一丝不安。这封电报,如同投入延河的一块石子,不知能激起怎样的涟漪。
陕北,延安。
电报经过译电,很快被呈送到抗大总校负责人以及中央领导的案头。
一位首长拿着电文,对身旁的同志笑道:“看看,王林这小子,又在将我们的军了。打下合肥,得了那么多硬家伙,现在伸手向我们要‘软’人才了。”
虽是玩笑话,但语气中充满赞赏。另一位首长接过电文仔细看着:“文化教员,团级政工干部他提得很具体,也很实在。这说明他是真想干事,真要办好这所分校,不是摆样子。”
“鄂皖苏军区是我们插在华中敌后的一把尖刀,位置关键,作用重大。王林同志眼光长远,知道办学校、培养人才是根本大计。这个忙,我们必须帮,而且要全力帮!”第一位首长斩钉截铁地说。
“确实如此。根据地建设,没有大批有文化的干部不行;部队政治工作,没有经验丰富的骨干也不行。王林那边刚打开局面,百废待兴,困难是实实在在的。”
很快,一道指令从中央发出:全力满足鄂皖苏军区的请求,以最快速度选派得力干部和教员支援!
抗大总校立刻行动起来。从各队学员中精心挑选出二十名理论功底好、文化素养高、表现优异的学员。这些学员大多来自平津沪等大城市,或原是进步学生,或已有一定工作经验,被革命浪潮吸引来到延安。他们不仅学习刻苦,政治上也十分坚定。
负责带队的,是其中尤为出类拔萃的学员赵刚。他原是北平的大学生,投笔从戎,在抗大学习期间表现出极强的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冷静稳重,原则性强。
同时,中央组织部也从各机关、部队中,紧急遴选了十名经验丰富的团级政治工作干部。这些同志大多经历过长征或长期地下工作的考验,做群众工作、部队政治工作都是一把好手,实战经验丰富。
两拨人合兵一处,共三十人,组成一支特殊的支援队伍。临行前,抗大负责人和中央组织部领导亲自为他们送行。
“同志们,你们的任务很重要,也很光荣!”首长语重心长,“鄂皖苏军区是我们党在华中重要的战略支点,139师的同志在那里打了许多胜仗,打开了局面。但现在,他们急需文化知识和政治工作的火种。你们就是中央派去的火种!到了那里,要服从王林、王光道同志的领导,发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爱洋芋 作品《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第153章 抗大分校 延安星火照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