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激动得恨不得立刻动手,他已经看到无数的农具、铁锅在向他招手了。
姚大和姚二也听得两眼放光,谢广福的描述不仅清晰,而且仿佛亲手操作过一般,连烟色变化都说得一清二楚。
他们原本那点自己摸索烧炭的经验,在谢广福这套完整成熟的流程面前,显得格外粗浅。
姚大搓着手,既兴奋又有些不确定地问:
“广福哥,您说得太对了!这闷窑的关键就是看烟色和封窑的时机!俺们以前就凭感觉,时好时坏。您说这黑烟转白烟再转青烟,大概得烧多久?俺们心里好有个数。”
谢广福赞许地点点头:“问得好!这不能全凭死记时间,得看柴火的干湿、粗细和窑的大小。一般来说,像这种小馒头窑,柴火要是干透,大火烧起来后,大概一到两个时辰烟色就会开始变淡转白,再烧半个到一个时辰,看到烟囱口冒出那种淡淡的、有点透明的青烟,就是时候了!大窑时间要更长些。最关键是多看多试,经验就出来了。”
姚二紧接着问:“广福哥,那窑底垫干沙隔湿,俺们以前没想到这层!要是垫的沙子不小心带了点潮气,会不会影响出炭?”
“会!而且影响很大!”
谢广福肯定道:“潮气上去,窑温就不均匀,容易有的地方烧过了成灰,有的地方还是生柴。所以垫层的砂子一定要晒得干透透的!最好能在窑门口用碎砖砌个小坎,防止雨水倒灌。”
姚大又问:“还有这封窑的泥,有啥讲究不?俺们以前就用普通黄泥,有时候封不严实,漏了气,一窑炭就废了一半。”
“最好用黏性大的黄泥掺上切碎的麦草或者茅草,草能拉住泥,干了不容易裂开漏缝。糊泥的时候要用力拍实,特别是接缝的地方,不能留一点缝隙。”
谢广福耐心解答,这些都是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细节。
兄弟俩又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谢广福都一一解答,条理清晰,仿佛这一切早已烂熟于心。
姚大和姚二对视一眼,脸上充满了敬佩和不可思议,姚大终于忍不住,问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惑:
“广福哥,您您咋懂这么多?连这些细节都清清楚楚?俺们自己烧过炭的都没您琢磨得这么透!”
谢广福闻言,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想起了现代那个早已模糊的故乡,小时候父母生病走后,他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放牛砍柴,田间地头什么活都干。
村后山沟里就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酒朵云 作品《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第 116章 谢广福窑洞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