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巴克莱将军,你其实是希望在阿斯特拉罕与契丹人决战是吗?”有人问道。
“不,我希望真正的决战,是在察里津爆发!”巴克莱少将说道,察里津就是伏尔加格勒,这里已经是沙皇罗斯帝国的腹地了。
巴克莱少将认为,唯一能击败契丹人的办法,就是死守阿斯特拉罕,让契丹人花费掉大量精力拿下这座城堡后,再把精疲力尽的他们引到伏尔加格勒。
同时,一路上还要实行焦土政策,带不走的物资统统烧掉,不愿走的人统统处死,把赛里斯人的补给线拉到接近两千公里,这样才能保证击败他们。
“如果大家同意这个政策,那就在这份文件上签字,如果不同意,我们就必须马上进军到古里耶夫(阿特劳)城下了。
不然赛里斯的精锐骑兵马上就会切断我们和前卫一万五千人的联系,那时候我们将遭受巨大的损失。”
将军们接过来一看,是一份同意不救援古里耶夫城,且愿意此后无条件听从库图佐夫上将指挥,哪怕最终在伏尔加格勒展开决战也愿意的同意书。
对于米哈伊尔.巴克莱少将来说,如果他严格按照库图佐夫的指示行事,让这些人也蒙受损失。
那么他们反应过来之后,不敢对库图佐夫怎么样,但他这些个波三小出身的底层白人,还信仰新教路德宗的异端,就会承受绝大部分的怒火。
至于库图佐夫所说的帮他承担一切指责,呵呵,听听就好了。
这指责的浪潮不大,库图佐夫肯定不会食言,要是来势汹汹,那顺水推舟把他送出去平息愤怒,也是可以想见的事情。
“诸位将军,我是立窝尼亚人,如果我被契丹大皇帝俘虏,凭我的能力,说不定还会受到重用。
而你们,你们的一切都在第三罗马,战败之后,恐怕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了。”
听了米哈伊尔.巴克莱少将的话,一票罗刹将军们都沉默了,因为这是实情。
半晌过后,终于有人屈服了,“我愿意,我愿意签署文件,愿意听从上将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