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家固定的小摊贩,他们没有注册,只是拿着村里的介绍信,在码头上卖包子馒头、烤红薯这些。
而且不是改开后才出现,即便是在大风天里,只要不是忽然来一场“暴雨”,他们都会在这里摆摊。
对于他们,码头上的管理员不仅不会驱赶,反而会适当给与照顾。
原因很简单,这就跟前文提到过的专门打马蹄铁的铁匠一样,码头上的工人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而由于码头上灰尘太多,食品公司只肯将最近的餐馆开在大堤内坡那一边,对于有些工人来说,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买到,这些小摊贩便给了他们方便。
方便他人就是方便自己,在这个小小的码头上得到了具现。
只不过,做这些小生意的,基本上都是从农村来的,而且仅限几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比如码头、农贸市场、人口较多的工人宿舍区等等。
真正让小摊摆上大街,还要过上一段时间。
陈凡走在大街上,看着和两年前几乎一模一样的商店,忽然有些明白,为什么上级领导会将杨康年单独拎出来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云湖专区的行署专员。
俗话说,穷极思变。
可是,如果不穷呢?
老百姓还会主动求变化吗?
云湖就是这么一个不算穷的地方,如果没有从上面往下压,恐怕社会变化要等好几年才会出现。
而事实上,云湖的变化在全国来说也确实是相对比较晚的。
第一个个体户出现在81年,83年才会有领导去个体户店里视察,至于第一家外资企业,那已经是85年以后的事。
倒是第一家民营企业已不可考,不过肯定不会太早。
在南方地区风风火火、连内蒙等内陆地区也在想办法加大利用外资的时候,作为传统鱼米之乡、工商强市的云湖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兄弟城市甩在了身后。
几乎是同时,本来还有几分底蕴的江南省,公有经济也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被逐步淘汰,只剩下几家国家控制的公司还在撑门面。
等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江南省才如梦初醒,想着要搞经济、往前追。
可这时候还追个屁。
你在追,别人跑得更快,后来自然不出意外,泯然众人矣。
陈凡在大街上逛了一圈,心里想着,穿越前的世界里是没有云湖汽车厂的,虽然不知道云湖机械厂的领导是不是杨康年,但他后来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