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稍僻静的角落坐下。他没有主动去攀谈,只是竖起耳朵,专注地听着周围传来的各种声音。
那些关于道听途说来的府试如何搜检、某位学政喜好何种文风、某年考题如何刁钻的议论,还有学子们随口吟诵出的某篇时文中的佳句。。。
他一边听,一边飞快地在心里默记,恨不得把每个字都刻进脑子里。
同时,刚才那几首斗诗,里面的描述词也要记下。他暗暗发狠:回去就把明远诗集词汇大注里“花木篇”单独拉出来,重点攻关!荷花、梅花、菊花、竹子、松柏这些科举诗词里的常客,一个都不能放过!
每天观察一种,把它们的形、色、香、生长习性、象征意义,还有古人写过的所有好词好句,统统收集整理出来!就像前世搞科研建数据库一样,分门别类,建立索引!
不就是写诗吗?不就是堆砌意象、借物喻人、最后拔高主题吗?
套路摸清了,材料备足了,就算憋不出绝世好诗,弄个四平八稳、挑不出大毛病的应考之作,总能办到吧?
其实不是王明远不想当文抄公,他也想舒舒服服的当个文抄公然后躺平当个诗圣,但是之前在夫子的给的诗集里竟然发现了一些一百多年后的诗句,他吓得冷汗都出来了。
看来历史不光拐了个弯,很多原定时空的诗句也乱了套了。
万一他“作”出的诗,恰好是这个时代已经存在的,或者被指认风格与某个已故(或未故)的名家雷同,那他“抄袭”的帽子就扣死了!
在这个时代,文人一旦背上“抄袭”的污名,别说科举功名,恐怕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Diki粑粑 作品《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第27章 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