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转千回。
这少年举止得体,不卑不亢,更难得的是那份远超年龄的沉稳与通透。
他确实动了爱才之心,甚至闪过收其为入室弟子的念头。以自己的学识和官场经验,好好雕琢,此子前程不可限量。
然而,想到他那农户出身,刘县令心中那点热切又迅速冷却。
他刘承文,寒窗苦读,宦海浮沉至今,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收徒,尤其是收这种毫无根基的农家子为徒,绝非仅凭才学那么简单。
这意味着要投入资源,要承担风险,更要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谱系。
自己这几年考绩上等,升迁在望,前途未定,带上这样一个“拖累”值吗?
而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变现”,发挥出“收益”?
他端起茶盏,轻轻呷了一口,那点爱才之意终究被更现实的考量压了下去。
“罢了,”刘县令心中暗叹,“此番用了他的策论上报州府,已算借了他的光。日后他若真遇到迈不过的坎儿,在不违律、不损己的前提下,帮他一次,也算还了这份‘借用’之情,两不相欠。”
宴席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开始,菜肴精致而不过分铺张。
席间刘县令举杯,勉励三人戒骄戒躁,潜心向学,争取府试再创佳绩,为咸宁增光。
不过多是县令在说,三人恭敬应答,偶有关于经义的简单问答,张允答得漂亮,王明远则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刘县令示意随从捧上三个红绸包裹的小盘,亲自递到三人手中:“些许程仪,聊表心意。望尔等不负所学,早获功名。”
入手微沉,是五两一个的官银。
这不仅是贺仪,更是县令对治下教化成果的期许——多出一个秀才,都是他这位父母官政绩簿上重要的一笔。
宴罢,张允与张白官先行告退。
刘县令却温和地开口:“明远且留一步。”
王明远心头微动,依言停下脚步。
待园中只剩二人,刘县令的声音压低,目光深邃:
“你的策论,条陈清晰,切中弊要。本官已稍加润色,附于本县今岁春荒应对条陈之后,报往州府了。”
他顿了顿,看着王明远的眼睛,意味深长地补充道,
“此乃为国献策,亦是尔才学之证。日后若在学业或他事上,有需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Diki粑粑 作品《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第35章 宴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