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的回报是什么?越来越艰苦的工作,越来越少的工钱。
提到这些被压迫的同胞,有人恨其不争地拍桌又哭又骂:“真是活该,真是活该!”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那么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
都穷得吃不上饭了,别说只是多卖几分力气,就算是要他们卖掉身体里流淌着的血都是愿意的。
只要给留一口气就还能活,只要稍微缓过来就还能继续卖。
这是这片大地上无数普通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生存法则。
当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举国上下迎来令人不安的至暗时刻,世世代代都这么活过来的人能惦记的也只有“怎么才能吃上饭”。
顾闲过去十几年都在家中快快活活长大,父母疼爱,兄嫂爱护,几乎没怎么回想起另一个时代的生活,仿佛确实只是个无忧无虑的孩童。
这次到了京师顾闲才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忘记,走过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街头,他总会冷不丁地想起那些人、那些话、那些事。
顾闲听过太多无能为力的发泄与恸哭,只觉得自己记性何必这么好!那么多有志之士都改变不了的事情,他难道改变得了?
想开点,距离崇祯皇帝上吊都还有七八十年呢。
还是想想哪里能做烤鸭吧。
要说谁对城里最熟,那肯定得是马夫和轿夫了,顾闲只跟他们闲聊了一会,就打听到了不少自己想知道的事情。
他挥别新交的马夫朋友,前往新的目的地——法华寺。
据传法华寺早些年是由宫中太监捐建的,太监这种“无根之人”,即便衣锦还乡也容易被人瞧不起,所以资产丰厚的大太监会考虑“以寺为家”——整个寺都是自己的,住起来自然更舒心。
近来法华寺里有个负责烤鸭的僧人很有名,这位烤鸭和尚一开始是没打算做这个生意的,抵不过有太多人自带肥鸭跑过去求对方帮忙烤,一来二去名气就传开了。
如今法华寺每逢初一十五寺里烤鸭飘香,大家会被吸引去寺里烧柱香或者捐些香火钱,顺便烧得一只或者半只烤鸭回家加餐。
顾闲对和尚烤鸭接受良好,他大摇大摆地晃荡到法华寺,找个小沙弥稍微那么一打听,直奔那位烤鸭大师的住处。
对于这种有独门手艺的前辈,顾闲都是很想拜访的,至少吴县那一带做菜好吃的人他都结交了个遍。有的同行见他年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