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挑的身影裹着件半旧的、打着补丁的深蓝色棉大衣,随着人流走了出来。
是阮苏叶。
她的衣服虽然又破又旧,但浆洗得干净,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对桃花眼,精神奕奕,与周遭旅客们脸上长途跋涉的倦容反差极大。
她利落地把肩上那个磨得发白的帆布挎包正了正,对着身边一对同样刚下车、衣着朴素却气质儒雅的双李姓老夫妇绽开一个灿烂的笑容:“李爷爷,李奶奶,您二老慢点,这台阶滑,行李我来帮您提一个。”
声音还有点甜。
“哎哟,小叶啊,不用不用,我们自己能行!”李老太太连连摆手,旁边的李老爷子看她的眼神里也充满长辈对讨喜晚辈的慈爱。
这一路上,从西北那个偏僻小站开始,阮苏叶这张嘴就没停过,却不让人觉得聒噪。
她总能从那个破旧挎包里“变”出点小东西。
几颗晒干的野酸枣分给晕车的李老太太;用生产队学的土法子帮李老爷子按了按发麻的腿;讲些知青点的趣事,逗得两位老人开怀大笑。
当然,也图回报。
李老爷子带的硬邦邦的杂粮饼子,她啃得香喷喷;李老太太省下的两块油酥,她小口小口珍惜地吃完,末了还意犹未尽地舔舔手指。
“奶奶您这油酥绝了,比我们村供销社卖的好吃一百倍!”
哄得李老太太恨不得把包里所有吃的都掏给她。
短短几天旅程,三人竟结下了不浅的情谊。
“小叶啊,真舍不得你。”李老太太拉着阮苏叶冰凉却意外细腻的手,眼眶有些湿润,“以后到了燕京,一定来清北大学找我们,地址给你写好了,收好,让爷爷给你做好吃的,食堂的肉包子管够。”
李老先生也郑重地点点头:“小叶同志,你很有灵性。虽然错过了这次高考报名很遗憾,但知识的大门永远敞开。随时欢迎你来交流。”
他欣赏这个姑娘身上那股子奇特的韧劲儿和通透。
虽然她总说自己“不想上学,只想回城吃饱饭”,但言谈间偶尔流露的见解,让人惊喜。
阮苏叶笑得眉眼弯弯,小心地把写着地址的小纸条贴身收好:“等安顿下来,我一定去看您二老,您二老路上千万小心。”
目送着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坐上三轮车离开,阮苏叶脸上的笑容切换成一种带着点小得意的轻松。
她深深吸了一口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