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邮局的路上,突然路过了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
南京东路在1979年是上海极为繁华的商业街道。
一直号称“中华商业第一街”!
新华书店正处于南京东路的东海大楼。
此时也被称为叫远东第一大书店。
也别说夸张。
上海的商业从民国开始就是全国首屈一指。
许成军一时好奇,就走进了这个年代声名远播的大书店。
这年代的新华书店可不像后世那样看起来随时要黄。
走进书店,第一眼就是:嚯,人真多!
不过也能理解,娱乐方式匮乏,再经历了特殊时期,书籍就是人们抚慰精神的最好方式。
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纸张的清香,混合着人们低声交谈的絮语,偶尔传来售货员用上海话报价格的清脆声音。
木质玻璃柜台擦得锃亮。
往里走几步,文学类书架前站着不少戴眼镜的青年。
鲁迅的呐喊彷徨用牛皮纸包着书脊,码得整整齐齐。
茅盾、巴金等名家的文集备受欢迎自不用说。
最显眼的位置摆着刚复刊不久的人民文学收获等杂志,封面印着工农兵形象的旧刊和新出的小说选刊并排陈列,。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单行本被塑封好放在展台中央,不时有读者拿起翻看,低声讨论着书中的情节。
别管后来人怎么评价这两本书,但是在1979年他们地位都相当于22年的诡秘之主。
流行文学~
社科类区域相对安静,工具书架前站着自学的工人,机械制图电工基础这类实用技术书籍最受欢迎。
书脊上还贴着“工农兵推荐读物”的红色标签。
角落里的外语专柜前,许国璋英语被几位年轻人捧着书小声跟读。
收款台前排队的队伍从柜台一直蜿蜒到门口,竹制的书篮里装着各式各样的书。
最火的是哪?
进门左手边的连环画柜台!
半尺高的玻璃柜台里码着一摞摞彩色封面的小人书,鸡毛信地道战这些经典红色题材依然摆在显眼位置。
这年代,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被称为“老三战”。
早年被改成电影,是电影院复播的常客。
但也侧面反映了这个年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