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学生打击到了。
饭后,几位老师一路闲聊,回到了会议室。
正式开始工作后,老师们又恢复了严肃。
......
某公司,ai研究院。
“今年的neurips放榜了啊,你们关注了吗?”
“啥时候的事情?我看看。”一位技术人员坐直身子,点击鼠标进入了neurips的官网。
“还真是,怎么说?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工作?”
“还没细看,不过有一篇咱们研究院的,不过是隔壁组的。”
“这么厉害,估计今年奖金得翻倍了吧?”
他滚动鼠标看着论文的题目。
计算机的论文,一般从题目上就能够看出这篇论文大概是在讲什么。
“欸?agileedge:adaptiveco-optimizationforpervasivelow-latencyedgeai?是做模型压缩的吗?”技术人员读了一遍论文题目,点进去看了眼。
看了眼摘要,眉头一挑。
“张组长,看看这篇论文,和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好像很相似啊。”他把显示器转向邻座的男人,这是他们研究组的组长。
“哦?我看看。”张组长推了推眼镜,凑近屏幕,目光扫过论文标题和摘要,十几秒过后。
“确实和我们现在的工作十分接近啊,这是哪个实验室的成果?”他找到作者信息那一栏,“嗯?周昀,钱塘大学?”
他带着疑问反倒最后的作者信息。
“研究生在读,24年入学?那这文章不就是他入学之前就发了?导师,邓永华?”张组长想了想,又摇了摇头:“没印象。”
“嘶,真是奇了怪了,哪里冒出来的?”
“行,你把论文题目发我,我看看再说。”
这一看就是一个下午,张组长眉头紧锁,还时不时在纸上写写画画。
直到晚上六点,他拿起身旁的杯子喝了口水,赞叹一声:“真是巧妙的想法!”
论文的大体思路他都基本看懂了,只不过还有一些细节的公式他还没有理清楚,不过这也并不妨碍他非常看好这篇文章。
他们组现在在研究的就是手机的ai助手,恰好就需要解决模型压缩这方面的问题,现在已经有了新的研究成果,那他们也没必要硬着头皮继续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