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舰艇、无人机都能兼容。”
研发中心的深处,十几个年轻人正围着环形屏幕争论。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代码流,间或跳出无人机群的模拟动画。“他们在优化蜂群的动态补位算法。”吴浩解释道,“昨天演示时发现,极端电磁干扰下,有2%的概率出现指挥延迟,这群孩子熬了通宵改代码。”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抬头看见吴浩,举着咖啡杯喊道:“吴总,刚测了新方案,延迟降到0.3秒了!”
“不错。”吴浩冲她比了个大拇指,“但别高兴太早,周院士在这儿呢,他当年搞导弹制导,误差超过一米都睡不着觉。”
周院士笑着摆手:“年轻人有这股劲就好。我们那时候靠算盘敲数据,现在你们用ai,工具变了,但较真的劲儿不能变。”他看着屏幕上的无人机群,忽然问,“这算法能民用吗?比如森林防火?”
“已经在用了。”陈博士调出一组视频,“上个月内蒙古草原火灾,我们派了50架无人机,靠这套算法自动划分灭火区域,比人工调度快了两个小时,减少了3000亩损失。”
离开研发中心时,王总忽然驻足:“小吴,你们这ai系统,能不能帮我们优化军品供应链?现在零件库存总是要么积压要么短缺。”
“下个月派团队去你们那调研。”吴浩递给他一份资料,“‘昆仑’的供应链优化模块,在我们基地试了半年,库存周转率提高58%,你们要是用得上,算是军民融合的又一个案例。”
夕阳将戈壁染成琥珀色时,考察团来到了青年创新工作室。这座由旧仓库改造的空间里,墙面上贴满了思维导图,角落里堆着3d打印的零件,几个年轻人正围着一台拆开的无人机争论不休。
“这是我们的‘创新试验田’。”吴浩指着墙上的标语——“允许试错,不允许不试”,“基地每年拿出营收的5%作为创新基金,年轻人可以随便申请,失败了不用担责。”
角落里一个戴护目镜的小伙子正调试一台机械臂,它的“手掌”是用废弃无人机电机改造的。“这是机械所的赵宇,他想做低成本助残机械臂。”吴浩介绍道,“材料都是从废料堆里捡的,已经迭代到第七版了。”
赵宇抬起头,满手油污地笑了:“吴总,昨天刚用这玩意帮食堂切了土豆,精度还行!”
周院士拿起机械臂末端的刀片,发现竟是用电磁炮试验剩下的合金废料磨的:“这材料强度够吗?”
“比进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