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把电池保温功率提高10%,夏天正午再降下来,说不定能再延长2小时续航。”
张副总点头附和:“我补充一点,边防巡逻时,机器人可能需要临时搭载额外设备,比如小型无人机中继站。你们的模块化设计能不能再灵活点?比如在背部留个标准化接口,能快速换装设备,这样适应场景就更广了。”
汪良工翻看着手头的材料清单:“陶瓷轴承虽然便宜,但在极端沙尘里的耐磨性还得再测测。我们单位有个摩擦学实验室,回头可以合作做几组加速老化试验,给你们提供点数据支撑。”
林溪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着,抬头时眼里闪着光:“谢谢各位领导的建议!这些点我们确实没考虑周全,回头立刻调整方案。其实我们还有个想法——如果能和智能微电网系统联动,让机器人成为移动的‘能量节点’,在光伏板和储能站之间传递电力,说不定能帮电站解决分布式供电的平衡问题。”
“这个思路好!”吴浩笑着插话,“能源中心的调度系统正缺这种移动节点,你们下周可以去对接一下,把机器人的能量管理模块和微电网系统做个接口适配。”
离开会议室时,走廊里还能听到年轻人热烈的讨论声。张副总望着那扇紧闭的门,感慨道:“以前总担心技术断代,现在看,这些年轻人不仅能接得住,还能跑得更快。”
周院士点了点头,望着窗外的光伏阵列:“他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比我们远,也敢闯。这‘沙行者’不光是个机器人,是把光伏、储能、人工智能拧成了一股绳,这种整合能力,才是真本事。”
走出会议室,午后的阳光透过光伏膜幕墙,在走廊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考察团一行人放慢脚步,目光扫过墙上年轻人的研发笔记、3d打印的原型样品,还有那张写着“第73次测试失败”的照片,空气中仿佛还飘着刚才讨论时的热烈气息。
周院士停下脚步,指尖轻轻划过走廊里的“创新时间轴”——上面贴着三年来工作室孵化的37个项目,从最初的光伏板清洁涂层,到如今的“沙行者”机器人,每个项目旁都粘着团队成员的合影,照片里的年轻人笑容越来越亮。“你们不是在做实验室,是在种一片‘创新雨林’啊。”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吴浩身上,语气里带着欣慰,“给土壤(机制),给阳光(资源),给空间(容错),让种子自己生根发芽。刚才那几个孩子,谈技术时眼里有光,说应用时心里有数,这就是最好的成果。”
张副总顺着时间轴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