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数据的目光,瞬间投向了更辽远的未来战场。吴浩沉吟片刻,指尖在桌面上无意识地画着圈,似乎在梳理脑海中那些零碎的想法。
“张副总这个问题,我们团队内部也经常讨论。”吴浩抬起头,眼神明亮,“如果说传统战争打的是钢铁产量、弹药基数,那未来战争,很可能打的是能量的‘周转率’和‘精准度’。”
他站起身,走到投影幕前,调出一张动态示意图——上面是无数闪烁的红蓝光点,像夜空中的星辰在移动。“您看,这是我们模拟的一个战术场景:前沿部署的‘沙行者’机器人集群,既是侦察节点,也是移动的能量中继站。它们背上的光伏板和小型储能模块,能为单兵的激光步枪、微型无人机持续供电。当需要发起攻击时,分散的能量节点可以快速组网,为电磁炮或定向能武器提供瞬时大功率支撑。”
“这意味着什么?”吴浩转过身,目光与张副总相接,“意味着‘去中心化’。不再依赖大型发电站、大型补给车队,每一个作战单元既是能量的消耗者,也可能是生产者和传递者。就像草原上的狼群,单个个体或许力量有限,但通过高效的协同,能爆发出远超个体总和的战斗力。”
张副总微微颔首,手指在笔记本上写下“去中心化”四个字。“有点意思。那这种作战样式,对指挥体系会有什么冲击?以前我们强调‘集中指挥,分散执行’,未来是不是要反过来?”
“是‘动态聚散’。”吴浩给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平时分散部署,各自为战,保持低功耗静默;一旦发现目标或需要协同,能迅速通过能量网络聚合战力,形成局部优势。这就要求指挥系统更‘轻’、更‘灵’,像神经网络一样,能快速传递信息,而不是层层请示。”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边境冲突,对方突然增兵。传统模式下,我们需要调动后方的重装备,耗时耗力。但如果前沿部署的是搭载了超级固态电池的轻量化装甲集群,配合分布式的能量补给站,它们可以在几小时内完成能量集结,迅速形成防御或反击力量。这种反应速度,可能会彻底改变战场的博弈逻辑。”
周院士一直在旁边静静听着,这时忽然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吴浩刚才说的是能量驱动作战样式的变革,那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你觉得未来的武器装备,会朝着哪些方向演进?是在现有基础上迭代,还是可能出现颠覆性的新形态?”
这个问题触及了技术发展的本质。吴浩走到窗边,望着外面夜色中依然泛着微光的光伏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