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实在在的战斗力、生产力。我们和部队、军工企业的合作模式,就是一个尝试:部队提出需求,我们研发技术,企业负责量产,形成一个闭环。比如那个边防帐篷的降温材料,从实验室样品到推广到23个哨所,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张副总插了一句:“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部队有需求,找企业,企业说技术不成熟;找科研院所,院所说没有量产能力。现在你们这个模式,把‘需求端’和‘供给端’直接连起来了,效率确实高。”
吴浩点点头,接着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材。未来的国防科技,越来越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一个优秀的武器系统设计师,不仅要懂机械、电子,还要懂材料、能源,甚至懂生物、信息。我们的青年创新工作室,就是在做这样的尝试,鼓励不同专业的年轻人一起攻关,打破学科壁垒。”
他笑着说:“林溪他们搞的‘沙行者’机器人,团队里有材料学的、计算机的、机械设计的,还有学仿生学的。正是这种跨学科的碰撞,才让机器人既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又有智能的算法,还能适应沙漠的极端环境。”
汪良工若有所思地说:“你的意思是,国防科技体系的建设,要‘基础’‘转化’‘人才’三管齐下?”
“是的。”吴浩语气肯定,“基础研究是‘源’,成果转化是‘流’,人才是‘载体’。只有三者都强,这个体系才能健康运转,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国防建设提供动力。”
会议室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其他专家和领导也纷纷加入进来。
兵器工业集团的王总皱着眉头说:“吴总刚才提到‘颠覆式创新’,我很认同。但颠覆性创新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失败的概率很大。在目前的体制下,如何平衡创新风险和成果产出,这是个难题。”
吴浩回答道:“我们的做法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把一个大的创新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节点,每个节点都设置明确的验证指标。一旦发现方向不对,及时调整,避免大的损失。比如我们的固态电池研发,前前后后经历了十几代样品,每一代都有改进,也有失败,但每一次失败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生态环境部的专家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未来战争,不仅要考虑军事效益,还要考虑环境影响。你们的技术,在环保方面有没有什么考量?比如武器装备的废弃物处理,能源系统的碳排放等等。”
赵博士接过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