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等各个单位传来的实时信息。最中央的一块屏幕,是黑的。
杜宇泽坐到主控台前,戴上耳机。沈青云坐在他旁边,负责与塔台和各单位的通讯协调。
“塔台,这里是‘飞行风洞’指挥中心。请求连接jy1数据链。”
“‘飞行风洞’,数据链已连接。信号稳定。”
杜宇泽在键盘上敲下一行代码。
中央的黑屏亮起,无数绿色的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它们不是杂乱无章的数字,而是在屏幕上实时汇聚,勾勒出一架三维的线框飞机模型。模型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曲面,都在随着数据的刷新而轻微地颤动。
“飞行风洞”数据流初始化
传感器阵列在线172172
实时气动模型开始构建
“jy1,可以起飞。”耳机里传来塔台的声音。
屏幕上,代表着jy1的那个小点开始在跑道上移动,加速,然后腾空而起。
王副厂长站在杜宇泽身后,双手背在身后。他看不懂屏幕上那些复杂的数据,但他能看懂姿态仪和高度表。
“高度五千,速度0.7马赫。已抵达预定空域。”陆秉舟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清晰而平稳,“小杜同志,现在听你的了。”
“保持平飞。”杜宇泽说,他的全部注意力都在那个三维模型上,“执行‘眼镜蛇’机动数据采集包,第一组,迎角三十度。”
“迎角三十?你们疯了?常规试飞迎角超过二十五度就要报备!”王副厂长脱口而出。
“王厂长,这是试飞,不是观光。”陆秉舟在通讯频道里笑了一声,“而且,我的手册里,最大迎角是七十度。三十度,只是热身。”
屏幕上的线框模型猛地抬起机头。模型表面的数据流瞬间从绿色变成了黄色和橙色,尤其是在机翼前缘和垂尾附近。
“看到了吗?”杜宇泽对身边的沈青云说,“机翼上表面出现了小范围的气流分离,比风洞预测的早了百分之三的迎角。我们的翼型设计,在高亚音速下还是过于保守了。”
沈青云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第二组,迎角四十五度。”杜宇泽继续下令。
“明白。”
线框模型的机头继续上扬,机翼上橙色的区域迅速扩大,甚至出现了几缕代表着严重湍流的红色数据流。
“机身开始抖动了。”陆秉舟报告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不见的云 作品《重回70为国铸剑,开局爆改59式》第一卷 第55章 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