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我们的答案。”杜宇泽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我们承认发动机推力不足。所以,我们必须把飞机的可用迎角推到极限。通过主动控制技术,让飞机在别人会失速的区域,依然能够稳定飞行、可控操作。我们用软件,压榨出气动布局的最后一丝潜力。这是我们用现有技术,唯一能换来超机动性的办法。”
他顿了顿,激光笔指向李卫国展开的那张图纸。
“这是jy1改进型的最新压气机性能曲线。刘总师的团队,在三个月内,连续攻克了两个技术难关。它的喘振裕度比设计指标高了百分之七。这意味着,它能承受更剧烈的进气流畸变。这为我们刚才看到的极限飞行动作,提供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钱院士推了推眼镜,走到图纸前,手指抚过那条微微上扬的曲线。他没有说话,但紧锁的眉头,第一次出现了松动。
“纸上谈兵,谁都可以。”一个突兀的声音响起。是来自材料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姓孙。“你们的气动和飞控玩得再花,飞机终究是造出来的。j-xx的设计,对机体结构强度要求极高。你说第一步用铝合金,但关键的承力部件呢?比如翼盒、主梁。用铝合金,重量根本下不来。用复合材料,王院士自己都说技术不成熟,你拿什么造?”
这个问题,同样现实而残酷。
杜宇泽没有回答。他看向了团队里的王振。
王振,王院士最得意的弟子。他一言不发地拎着一个沉重的黑色箱子走上台。
“啪嗒”一声,箱子打开。
里面不是文件,也不是模型。而是一截泛着碳黑色光泽的,形状复杂的部件。看截面,是典型的飞机翼梁结构。
“孙所长。”王振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像是熬了无数个通宵。“这是我们实验室上个月刚完成的,j-xx的12尺寸碳纤维复合材料主翼梁。我们用了国产的t300级碳纤维,改进了树脂配方和热压罐成型工艺。”
他从箱子里拿出另一份文件,拍在桌上。
“这是它的静力测试报告。我们把它加载到了设计载荷的150%,才出现屈服。它比同等强度的钛合金结构,减重百分之二十二。王院士说技术不成熟,是说我们还无法大规模、低成本、高良品率地生产它。但是,为一两架验证机,不计成本地造出几个关键部件,我们能做到。”
实物,测试报告。
铁证如山。
孙所长的脸上一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不见的云 作品《重回70为国铸剑,开局爆改59式》第一卷 第58章 铁证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