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讲究。
姜维即刻修书一封,派快马飞报成都的刘谌,一方面开始筹措粮草,运到陈仓,只要等到刘谌命令一到,立刻搬运粮草。
送出给刘谌的信后,姜维提笔给钟会回信。
姜维的回信同样客气而富有策略。他先是对司马昭的无道和钟会的“义举”表示了一番“赞同”与“钦佩”,随后对钟会面临的困境表示“理解”。接着,笔锋巧妙一转:
“然,士季兄亦知,我蜀中连年征战,府库亦非充盈。十万石粮草,实非小数目,征集调运,皆需时日,更需动员大量民夫,损耗国力。且,如今魏军三路进逼,粮道恐有被截之险维虽竭力促成,然朝中亦有议论,恐难平复。”
先诉一番苦,铺垫之后,姜维图穷匕见,提出了真正的条件:
“然,为表同盟诚意,共抗国贼,维愿力排众议,为士季兄筹措粮草。唯愿士季兄能体谅我方之难处。近闻关中、陇西之民,久慕汉化,多有南迁之愿。不若以此为契机?兄可许我,迁关中、陇右之民入汉中、蜀地安置。每迁一户,我即支付相应粮帛作为安家之资,此资亦可直接充作军粮。如此,一则可解兄之粮秣急需,二则可安民心,显示兄之仁德,三则亦可减轻兄之抚民压力,专注于军事。岂不两全其美?望士季兄慎思,盼复。”
这封信,写得冠冕堂皇,既指出了困难,又给出了“解决方案”,将赤裸裸的人口交易包装成了互助互利的合作。但核心意思无比明确:要粮?拿人来换!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萧三郎 作品《三国:我刘谌,三十天拯救炎汉》第六十六章 想要粮草,请拿人口来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