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策划集会向罗斯福进行抗议。
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叫做“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的美国飞行员。
他曾在1927年5月20日至21日,驾驶着单引擎飞机圣路易斯精神号,共用了33.5小时,从纽约市飞至巴黎,跨过了大西洋,其间没有任何着陆。
那个年代的航空技术远未成熟,更没有任何导航、定位设备,林德伯格33.5小时无睡眠的不间断飞行,不仅挑战了技术极限,更是挑战了生理极限,堪称是人类航空史上的一个壮举——因此,林德伯格也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飞行英雄。
虽然林德伯格因为在1938年的时候去过德国,并公开表示他支持纳翠德国,至今仍在引发着不少攻击和争议。但这样一个名人为孤立主义发声,能量是巨大的。
何况,除了林德伯格外,还有很多商界、政界的名人都在为孤立主义发声。以目前的态势来看,能对战争进行理性认知的声音,还是太少。
可以想象,恩尼、普佐两人的小说万一发表出来,可能都会遭受到怎样的恶评。
不过,恩尼、普佐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好在黑面具目前还只是被定位为“低俗杂志”的刊物,没有被承载过多的政治属性。
恩尼还十分好心态的表示:“我没准都过不了稿,还担心什么?”
何况,细究之下,普佐的小说虽然出现了反战组织,但结局为了避免“刻意的抨击”,所以处理方法是玛侬是被反战组织-黑帮成员的一个见色起意的表弟擅自强j,最后不堪受辱、咬舌自尽。
这种摒弃掉任何寓意,贯彻暴力、犯罪的出人意料的死亡方式,也是普佐为了削弱说教、训示的意味所设计出来。
而这种对“世界的偶然性与不可知性”的展现,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上了一丝荒诞的意味,隐喻了战争年代某些个体所产生的虚无倾向——倒是有几分让-保罗萨特的哲学意味了。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这种结局也能避免这部小说被贴上过于沉重的政治标签。
普佐听着恩尼、阿西莫夫两人对他小说的进一步深度探讨,心里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三人聊着关于战争、关于政治、关于文学的事,似乎每个战乱的年代都少不了这样喜欢开“座谈会”的小团体——大抵是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在感受到世界的危险时,都会采取这种社群式的联结,来获得暂时的安全感。
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