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不起自己。
当然了,如今恩尼赚到钱,也是让乔治基本没有了心理压力。纵然每天的工作依然辛苦,但肉眼可见的,他的白头发都少了很多。
玛丽就更不用说了,在没了经济压力后,她最近每天做的事就是收听美食广播节目,阅读妇女家庭杂志,学习上面关于“健康饮食”、“预防疾病”的知识,以及致力于在教堂帮恩尼物色未来的儿媳妇,总之就是避免让自己听到有关战争的消息。
至于米希在学校已经是小富婆了。而且原本就长得好看,在名牌连衣裙的衬托下,听说在学校的桃花相当旺盛。若非现在的美国中学生相较于后世还比较保守,估计现在他们家楼下天天都得有一堆“黄毛”开车聚集。
果然啊,不管在什么样的世界,只要有钱就能避免苦难。
恩尼啜饮着咖啡,心里有些庆幸他赚了些钱,才能让他的家人在这个糟糕的世界获得些许庇护。
一杯咖啡喝完,恩尼擦了擦嘴巴,就准备带着鲸歌的稿件出门,去史密斯出版社交给约翰坎贝尔。
这让他也有点唏嘘,一个多月前他还是个需要等待投稿回信的小作者;现在他却已经是惊奇故事的座上宾了,随时去编辑部都有人欢迎。
正当恩尼推着自行车准备出门时。
看报的乔治粗糙的手指一紧,嚓嚓,报纸发出被捏皱着的脆硬声。
乔治本就蹙紧的眉头更锁上几分,盯着纽约时报上翻阅到的一篇小说评论那墨色的标题——布朗克斯的故事:一副扭曲的美国图景——转载于星期六晚邮报书评专栏
纵然乔治是个没有太多墨水的工人,但他也能看出一篇评论的好坏。
乔治立刻有些生气,不悦地说道:“这个人是谁,居然批评恩尼写的小说。”
正沉迷于享受自动洗衣机便利的玛丽听到丈夫说的,也是立刻擦着手抬头:“乔治,给我看看!”
夫妻二人虽然都没有阅读习惯,但都知道恩尼写的小说的名字。这下见到有人竟敢批评他们的儿子,属实是被碰了“逆鳞”。
才穿上鞋的恩尼听到乔治说的,也是停下了穿另一只鞋子的手。将已经穿好的右脚鞋子脱掉,走回屋里。
“恩尼,你看看,知道这是什么杂志么?敢批判你,居然连名字都不敢刊登出来,”玛丽看了几眼这篇转载在纽约时报上的评论,马上就生气了。
生气的理由也很简单——管你说的对不对,批评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