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这一卷内容,从汉代开始就缺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一段文字,是宋代的朱熹补进去的一段车轱辘话。
所以在介绍这条路径之前,我们先要介绍格物致知,它是建立认知的起点与方法,否则后续的内容就无从谈起。
这一条路径,是个人叙事到宏大叙事之间的纽带。假如文化传统中没有这条纽带,个人叙事与宏大叙事不能兼容,就会出大问题。
有个台湾作家叫龙应台,她说过一句话:“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这句话的问题在哪里?
我先不引用网上批判她的观点,只是指出,她这句话暗戳戳地隐含了一个假设:就是某个大国的崛起,与所谓的小民的尊严,一定是矛盾的、冲突的。
因为她的句式有问题,是“不在乎,只在乎。”重视小民尊严当然没有问题,但不应该把它放在大国崛起的对立面。
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在局部范畴可能会存在一些矛盾,但在总体上它们应该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就是个人叙事与宏大叙事的兼容性,任何一种文明形态所应该追求的发展方向,就是个人叙事与宏大叙事能够更好的、更完美的兼容。
假如不在乎大国崛起,只追求所谓的小民尊严,那该怎么形容这种人呢,汉奸买办、达利特领班?而这种人在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中,恰恰是最没有尊严的。
在座还有人不知道达利特领班是什么意思,可以自己去查。
任何一种用于指导社会实践的思想体系,都要有联系个人叙事与宏大叙事的纽带。
假如这两者之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不仅民族精神不复存在,文明形态也会崩塌,最终化为一地碎片。
假如把那句话的信息包压缩一下,变成“我不在乎家庭收入,我只在乎个人消费。”大家再去品品是什么意思?
所以网上有人反驳她:“没有大国崛起,哪来小民尊严?”
能这样反驳,就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清醒且深刻的认识,包括对近代中国所经历的苦难记忆。
这种意识也来源于我们所处的中国文化背景,而放到世界范围内,不是所有人都能说出这一句看似简单的反驳。
龙应台也喜欢谈中国文化,听说她还当过台湾的文化部负责人,我对此感到格外震惊(此处省略爆粗口的内容)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儒家子学早就指出了这样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