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不行吗?”赵珣喘着粗气,额头上的汗珠滚落,砸在青砖上,晕开一小片深色。
三个月前,父亲赵衡试过指点他,说他“枪法有余,战魂不足”。可“战魂”这东西,玄之又玄,就像古战场上的军魂,聚则生,散则灭,看不见摸不着。他守着襄樊,练枪是为了护城、护人,可为何总找不到那所谓的“战魂”?
他想起白天李参军送来的密报——广陵王赵毅又在边境增兵了,这次来的是他最精锐的“破山营”,营里个个是能开三石弓的好手,据说还请了南楚的“鬼刀”柳蒿师当教头。柳蒿师是二品小宗师,一手快刀出神入化,当年在江湖上杀得血流成河。
赵毅请动他,显然没安好心。
而京城的二皇子,也没闲着。听说他在朝堂上弹劾赵衡“拥兵自重”,还暗示襄樊的铁矿“私通北狄”,虽然被皇帝压下去了,可那股子恶意,隔着千里都能闻到。
北椋的婚事定在开春,到时候他要去北椋迎亲。徐骁虽说是好意,可北椋王府高手如云,他要是还停留在三品,怕是连徐渭熊身边的护卫都打不过,更别提护住她周全了。
“护城护人”赵珣喃喃自语,握紧了手中的枪。枪杆被他握得发烫,枣木的纹理硌得手心生疼。
他又想起上个月,城西粮仓被烧,李参军带着百姓救火,一个老织户为了抢出几袋稻种,差点被横梁砸到,是他飞身扑过去,用后背扛住了横梁。老织户哭着说:“世子,这稻种是明年的指望啊!”
那天的火,是烫的。那天的稻种,是沉的。
还有叶孤城,总是沉默地站在他身后,剑不出鞘,却比谁都可靠;陆诩虽然眼盲,却总能看透人心,帮他避开一个又一个陷阱;英布的骑兵营,每天天不亮就去校场操练,马背上的汗水能浸透甲胄
这些人,这些事,像潮水般涌入他的脑海。
“啊——!”
赵珣猛地一声长啸,啸声穿云裂石,惊得院外的夜鸟扑棱棱飞起。他手中的长枪再次动了,可这次,枪招变了。
没有了之前的刻意发力,也没有了追求精准的紧绷,枪随心动,意与气合。
刺向木桩的一枪,不再追求速度,却带着股“挡者必死”的决绝,仿佛面前不是木桩,而是扑向城门的敌人。枪尖没入木桩,不是三寸,而是五寸,整根木桩都在颤抖。
横扫的一枪,不再追求力道,却带着股“护我身后”的沉稳,仿佛身后站着无数百姓。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风吹雨 作品《雪中悍刀行之我赵珣,不做炮灰》第六十章 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