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提示这里的诊疗仪出现数据异常,我来排查一下。”男人的声音很平静,手指在平板上划了两下,屏幕上立刻跳出临溪镇卫生院的ai诊疗数据日志。
“异常?这不是异常,是误诊。”周雨桐直起身,把手里的手写病历递到上官宇面前,“3床有5年慢阻肺病史,ai没调取到完整病史,把急性慢阻肺发作当成了普通感冒。要是真按这个诊断治,再拖几个小时,老人就该呼吸衰竭了。”
上官宇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病历本上——纸页上的字迹工整,关键症状旁边还画了小圈标注,比如“夜间咳嗽加重”“晨起痰多”,这些细节在ai的电子病历里根本没有。他点开平板上的系统后台,确实看到张建国的病史记录只到3年前,去年的住院数据显示“未同步”。“可能是数据同步延迟,乡镇卫生院的网络有时候不太稳定。”他解释道,手指在平板上操作,试图手动补充病史。
“延迟?我查了近一个月的病历,有三个类似的疑难病例,ai都归成了普通病症。”周雨桐指着病历本上的另几页,“李奶奶的早期胃癌,被当成了胃炎;王大叔的痛风急性发作,被当成了关节炎。这些都能用‘网络延迟’解释吗?”她的声音不算高,但每个字都很坚定,手指因为长期握笔,指节处有淡淡的茧子,此刻正按在“胃癌”两个字上。
上官宇的动作顿了顿。他来新海市周边乡镇维护系统快半年了,还是第一次有人这么直白地质疑ai。大多数时候,乡镇医生都会默认系统的诊断,毕竟“方舟量子云”是市里重点推广的民生工程,整合了全市的医疗数据,按道理不该出这么多疏漏。“技术本身是没问题的,可能是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没正确操作,比如录入病史时漏了项。”他坚持道,语气里带了点辩解——他的电脑屏保是上个月拍的临溪镇卫生院门口的照片,照片里几个老人正围着智能诊疗仪问东问西,他一直觉得,这套系统能给基层带来真正的便利。
“操作?我每天下班前都会核对当天的电子病历,确保病史录入完整。”周雨桐把病历本合上,封皮上的褶皱里还夹着一片干枯的银杏叶,是去年秋天她在医院门口捡的,“机器能算概率,算不出病人疼的程度;能存数据,存不下病人的既往病史里藏着的隐患。上官工程师,你维护的是数据,我面对的是人命。”
她的话让急诊室里静了下来。张建国的家属站在旁边,脸色从焦虑变成了后怕,小声问:“周医生,那现在该怎么治?”周雨桐立刻回过神,一边吩咐小林准备支气管扩张剂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少火生气 作品《数据织网者:文明暗码》第 1 章 消毒水味里的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