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英格兰的蒸汽机仍在不知疲倦地咆哮,那钢铁巨兽喷吐着浓烟,仿佛要将天空都染成灰色。
而在画面的另一侧,一幅宁静至极的江南水乡图,缓缓铺开。
小桥,流水,枕水而居的粉墙黛瓦。
一个头戴斗笠的老农,正赤着脚,牵着一头同样苍老的水牛,走在夕阳下的田埂上。
光线将他的影子拉得悠远而绵长。
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那么静美,仿佛一首流传了千年的田园诗。
十八世纪,当英格兰的工业革命之火熊熊燃起时,东方的大清帝国,正处于其最鼎盛的“康乾盛世”。
然而,这片繁华的表象之下,却潜藏着让它与一个全新时代,失之交臂的深层原因。
天幕中央,两个冰冷的大字浮现,如烙印般刺眼。
市场
“市场?”
紫禁城内,乾隆皇帝手握着心爱的玉如意,眉头第一次因为天幕而皱起。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天朝上国特有的傲慢与不以为然。
“朕的大清,幅员万里,物产丰饶,人口过亿,难道还缺市场不成?”
“江南的丝绸,景德镇的官窑,苏杭的茶叶,哪一样不是天下万国争抢的奇珍?”
天幕的旁白,仿佛听到了他的心声,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的语调,给出了回答。
大清,乃至历代中原王朝,从来不缺市场。
缺的,是能引燃工业革命的那种“有效市场”。
画面中,出现了两个家庭的鲜明对比。
左边,是一个英格兰纺织工人的家庭。
他们挤在城市里租来的狭小公寓中,没有一寸土地,不事农桑。
他们的面包、黄油、衣服、蜡烛,乃至下工后喝的每一杯劣质啤酒,都需要用干巴巴的工资,从市场上购买。
他们,是纯粹的消费者。
右边,则是一个典型的大清农户家庭。
他们生活在世代居住的村庄,守着一小块能让他们活下去的土地。
他们吃的粮食,是自己汗流浃背种出来的。
他们穿的衣服,是家里的女人点着油灯,一梭一梭织出来的“男耕女织”。
家里的农具坏了,村口的王铁匠叮叮当当就能修好。
甚至连栖身的房子,都可以用自家的土坯,邀上几个乡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仰望夜色星辰 作品《天幕:开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第32章 龙的困境:市场与资本的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