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
入主中原的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少数民族的统治,几乎全盘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与思想,并将其执行得更为彻底。
“闭关锁国”,成为了基本国策。
画面中,广州港口,十三行的商馆外,挤满了金发碧眼的西洋商人。
他们所有的贸易,都必须通过官方指定的“十三行”商人进行,不得与任何其他中国人接触。他们的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小小的商馆区内,如同被圈养的金丝雀。
一位英国商人,仅仅因为试图绕过行商,向清朝官员递交一封信,便被当场拿下,直接驱逐出境。
这种“一口通商”的制度,将中外交流的渠道压缩到了最窄。它表面上维持了天朝的体面,实际上,却让中国彻底隔绝于世界发生的剧变之外。
当欧洲正在进行思想启蒙和工业革命时,清朝的统治者,依然沉浸在“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迷梦之中。
紫禁城内,正为自己“十全武功”而自得的乾隆皇帝,看到天幕上打出的这句话,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这不正是他敕谕英王乔治三世之语吗?
天幕,竟当着历朝历代的面,将他的话原封不动地打了出来,这哪里是记录历史,这分明是公开处刑!
从明初的户籍固化、严酷海禁,到清朝的闭关锁国、官商垄断,这两代王朝,用最严密的制度,最保守的文化,为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打造了一座最坚固的牢笼。
江南地区虽然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例如松江的棉纺织业、苏州的丝织业,出现了拥有数百台织机、雇佣数千工人的手工工厂。
但这种脆弱的萌芽,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重农抑商的社会主流文化面前,就如同石头缝里长出的小草,稍有风吹草动,便会立刻被碾得粉碎。
它始终无法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惊险一跃。
天幕之上,一个巨大而沉重的“终”字,缓缓落下。
它精准地压在了那片刚刚冒头、生机断绝的“萌芽”之上。
中国古代商人与资本的悲歌,至此,终于奏完了最后一个音符。
历朝历代的帝王们,心头涌上一股前所未有的寒意。
他们忽然明白,这悲歌的终结,并非结束。
一个更加悲壮、更加屈辱的时代,即将在地平线上,露出它狰狞的獠牙。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仰望夜色星辰 作品《天幕:开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第36章 明清的窒息:做大,等于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