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彻底赶出越南!
甚至,索要赔款,重塑天朝威严!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所有帝王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他们的喝彩声,卡在喉咙里,变成了无法置信的错愕。
天幕之上,出现了几个面色惶恐、首鼠两端的清朝大臣。
他们不是在商议如何扩大战果。
而是在担心
“万一再打下去,惹恼了法国人,把战火扩大了怎么办?”
“见好就收吧,我们已经打赢了,有了谈判的资本了。”
“朝廷的军费,也实在是不够用了”
为首的,正是权倾朝野的李鸿章。
他,作为洋务派的领袖,竟是“主和派”的代表。
他深知,大清的家底,根本经不起一场全面的战争。
于是,在战局对中国最有利的时刻,清廷,却主动选择了停战、议和。
1885年6月,中法签订中法新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开放中越边境通商。
当条约的内容,一字一句,清晰地呈现在天幕之上时。
所有时空,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赢了
却签了这样的条约?
承认了法国对藩属国的占领?
这算什么?
这算什么!
所有帝王,都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
他们征战一生,信奉的都是最朴素的真理: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别想拿到。
可现在,他们看到了什么?
战场上明明赢了,却在谈判桌上,把胜利的果实,连同国家的尊严,一并拱手相让!
一场“不败而败”的战争。
天幕的评价,如同一记无情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所有人的脸上。
这场战争,暴露了洋务运动最深层的虚弱。
它证明了,一个国家,仅仅拥有几支能打胜仗的军队,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你的统治集团,从上到下,都缺乏近代化的国家意志和外交思维;
如果你的国库,无法支撑一场持久的近代化战争;
如果你的决策者,依旧抱着“息事宁人”、“小富即安”的封建王朝心态
那么,即使前线的士兵,赢得了再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仰望夜色星辰 作品《天幕:开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第45章不败而败的耻辱:龙与高卢鸡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