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部队的阴影尚未散去,更深的黑暗已然降临。
天幕之上,血红的警告缓缓褪去,画面再次亮起。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
夜色下,宛平城外的石狮子静静矗立,无声地见证着历史。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悍然向中国守军开火。
这一次,天幕上没有出现“不抵抗”的命令。取而代之的,是震耳欲聋的炮火,和中国士兵们在桥上奋起还击的身影。
旁白:这一次,中国,退无可退。
画面一转,一个身着戎装、面容清癯的身影出现在庐山之上。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这番话,让怒火中烧的帝王们,神情稍缓。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他们的想象。
淞沪会战——东方绞肉机
天幕的视角拉高,俯瞰着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
昔日繁华的十里洋场,此刻已沦为血肉磨坊。无数穿着德式军服,被誉为最精锐的中国士兵,迎着日军的飞机、大炮、坦克,发起了决死冲锋。
巷战中,一个士兵抱着炸药包,从三楼一跃而下,与楼下的日军坦克同归于尽。爆炸的火光,是他生命最后的绝唱。
河道上,日军的舰炮不断轰鸣,每一发炮弹落下,都带走一片焦土与生命。
三个月。整整三个月的血战。
贞观殿内,李世民看着天幕上那惨烈的伤亡数字,嘴唇紧抿。
他麾下的玄甲军堪称精锐,可面对这种钢铁与火焰交织的战场,他亦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
最终,画面定格在无数残破的旗帜与疲惫的士兵撤退的背影上。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败退。日军兵锋,直指南京。
地图上,代表日军的箭头,如同一把淬毒的尖刀,刺向了那个六朝古都。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
天幕的画面,在这一刻,仿佛失去了声音。所有宏大的叙事都消失了,镜头缓缓下移,聚焦在一家名为“吉祥照相馆”的小店门口。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正惊恐地透过门缝向外张望。他叫罗瑾,是这家照相馆的学徒。
通过他的眼睛,历朝历代的帝王们,看到了他们一生都未曾见过的,真正的人间地狱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仰望夜色星辰 作品《天幕:开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第60章 南京!南京!三十万人的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