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可人家韩厂长就支持啊,又是借设备又是给钱的。哼,也不知道走了什么运,拍了韩厂长什么马屁”
几个明显是坐办公室、与管理层关系更近的职工低声议论着,看向王盛他们的目光带着审视、嫉妒甚至是一丝敌意。
韩三坪这几年做的改革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王盛这个被韩三坪点头支持的“试点”,自然成了某些人私下发泄不满的对象。
然而,当他们路过技术部门,比如摄影车间、美术车间、置景车间门口时,遇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小盛,良子,收工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摄影师笑着打招呼,他是猴子的舅舅,厂里的老资格,管着器材室:“听说你们今天出外景了?怎么样,betacam还顺手吧?”
“李叔,还行,挺顺手的!”王盛笑着回应。
“好好干!年轻人有点闯劲是好事情!”另一位灯光师傅拍了拍猴子的肩膀:“比在厂里闲着强!”
“盛哥,哪天需要搬东西搭把手,吱声啊!”一个和王盛年纪相仿的小伙子喊道,他是置景车间陈师傅的儿子,正经工作还没着落呢。
技术岗职工和他们的子女,对王盛等人的态度明显亲和甚至支持。
他们大多靠手艺吃饭,心思相对单纯,厂子效益不好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家里有待业子女的,更是眼巴巴地看着王盛,希望他这个头能带成功,万一将来需要人手,也能帮衬自家孩子。
北影厂七十年代中后期才大规模恢复生产并补充人员,如今厂里四十多岁的中坚力量,其子女年龄恰与王盛相仿,这种期盼尤为普遍和真切。
王盛一一应和着,心里明白,自己这摊事,在厂里无形中已经成了某种风向标。
众人齐心协力,小心翼翼地将贵重的器材归还入库,道具、服装,也都一并归还到了相应的车间。
随后,众人回到盛影传媒的办公室,王盛让陈玉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现金。
“张导,李师傅,今天辛苦二位了。”王盛将两个信封分别递给请来帮忙的导演助理和那位专业摄影师:“一点辛苦费,别嫌少。”
两人接过厚度尚可的信封,脸上露出笑容:“小王导客气了,以后有活儿随时招呼。”
他们虽是厂里人,但赚外快的机会谁也不嫌多。
接着又给许灵和那三名来帮忙搬东西、打杂的子弟小工日结了工资。
许灵拿着钱,笑靥如花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非正常大脑袋 作品《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08:都是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