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量动辄百万计的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跨越长江黄河,引发了南北方市民的共同热议。
王盛和他的盛影传媒,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名震南北,成了街头巷尾、饭桌茶肆的谈资。
羡慕、质疑、好奇、惊叹种种声音交织,将“盛影传媒”和“王盛”这个名字,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种全国性的曝光度,在1996年的信息环境下,堪称现象级。
与此同时,京城文艺圈内,这份京城晚报也正在被传阅。
某个剧组下榻的宾馆里,一个副导演把报纸拍在桌上:“瞅瞅,韩老虎手底下那帮小孩,真能折腾!搞出这么大动静!”
旁边一个正在看剧本的演员抬起头,嗤笑一声:“哗众取宠罢了。拍婚庆能有什么艺术追求?掉价!”
“掉价?”另一个消息灵通的制片人接过话茬:“人家这可不仅仅是拍婚庆。听说那小子,叫王盛的,脑子活络得很,靠着这个点子从北影厂职工手里募资了两百多万!
两百多万啊!现在厂里子弟都跟着他干,人称‘北电子弟帮帮主’,风头劲得很呐!”
“北电子弟帮?”先前那演员愣了愣,语气收敛了些:“难怪路子这么野韩厂长这是默许了?”
“何止默许,我看是大力支持。现在厂里困难,能搞到钱、解决就业就是爷。这小子,是个人物。”
制片人咂咂嘴,眼里闪过一丝精明:“回头打听打听,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京城某处新建的居民小区里,一套略显空旷的两居室。
李晓冉蜷在沙发上,刚结束一个牙膏广告的试镜回来,颇为疲惫。
她随手拿起路上买的京城晚报,几乎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词汇——“婚庆电影”。
李晓冉的心猛地一跳,接着迅速浏览起来。
自从那次乌龙后,她便有意识的开始坚持看报纸。
文章里虽未直接提及她拍摄的那支广告,但“电影厂团队”、“首创概念”等字眼,让她瞬间明白,这一切的源头,正是那个阳光熹微的清晨,那个头纱吻镜头,以及那个只想工作的男人——王盛。
报纸上描述了婚礼的盛大场面、媒体的疯狂、客户的满意,以及背后操盘手王盛的“运筹帷幄”。
看着看着,李晓冉心里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她已经离开了东方歌舞团,签到了鑫宝源旗下。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非正常大脑袋 作品《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27:名震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