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台上的工具、半成品、墙上的流程图,以及每一个人。
他的眼神像一台精准的扫描仪,不漏过任何细节。
在柳青带领下,秦浩参观了工坊的每一个环节。他问题很多,也很专业:“这批柳条的树龄大概是多少?”
“古法药方浸泡的具体时间温度和浓度能量化吗?”
“流光柳丝的劈丝成功率和平均工时是多少?”
“每位工匠的日产量和良品率有数据统计吗?”
他的问题让柳青倍感压力,有些数据工坊确实没有精确统计过,全靠手感和经验把握。
参观到李阿婆的“六角叠丝”演示区时,秦浩停留了很久。
他看得极其专注,甚至在征得同意后拿出手机拍摄特写。
“不可思议的技艺。”他由衷赞叹,“这种结构的稳定性和美感,机器很难实现。但如果能通过3d扫描和力学分析,找到最优的参数区间,是否有可能部分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效率呢?”
一直沉默跟在后面的爷爷突然开口,声音冷硬:
“参数?柳条不是钢铁,每一根都有自己的性子。今天湿度大,它软一分;明天干燥,它脆一分。机器读得懂这个吗?”
秦浩微微一怔,依然保持微笑:“老爷子说得是。但科技的发展,正是为了更精准地控制和复现这种变化。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数据库,模拟不同环境下的”
“编筐不是敲代码!”爷爷打断他,拿起一根柳条,“这里面的道理,是手把手、心传心,是几十年功夫熬出来的手感。你说的数据库,存不下这个。”
秦浩不由得看向老爷子,这种落后的村子,这个年龄的老人不仅会编筐还知道敲代码,厉害。
气氛一时有些僵持。
柳青连忙说:
“秦总监,传统手艺和现代科技的思路确实不太一样。我们先去看看样品吧?”
秦浩深深看了爷爷一眼,笑了笑:“受教了。老爷子的话,很有哲理。”
整个考察过程,秦浩都表现得谦逊有礼,对每一件作品都不吝赞美。
但柳青能感觉到,他那看似欣赏的目光背后,是冷静的分析和评估。他似乎在衡量这里的一切:
技术的独特性、产能的极限、人员的价值以及可复制性。
临走时,秦浩与柳青交换了名片。
“柳小姐,你们的工艺比我想象的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童雁 作品《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第四十二章 意外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