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终结果尚未可知,但柳青觉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流光柳丝”、对柳编百样图的一次彻底梳理和升华。她比任何时候都更理解手中这门技艺的价值所在。
天不遂人愿,厚厚的申报材料被退回,附着一份专家评审的初步意见函。
专家意见委婉直切要害:“内容详实,但体系庞杂,核心价值与突出普遍性论证不足,建议聚焦特色,深化阐释”
整体意思是申报材料庞大失焦,如同百科全书,重点不明,价值提炼不足,面临无法进入下一轮评审的风险。
柳青看着那几行字,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她和张磊熬了无数个夜整理出的心血,被评价为庞杂和不足。
“怎么办?好像只能一个一个的上报?”张磊挠着头,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资料,一脸挫败。
柳青把自己关在屋里,对着奶奶的柳编百样图和一大堆资料发呆。
她试图面面俱到,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纹样,结果反而使得申报材料失去了焦点,像一盘散沙。
爷爷知道后沉默了一会儿,缓缓道:“一筐好柳条,也得分出粗细长短,才能编出好物件。申遗也一样,得先挑出顶梁的主经。”
“我错了,我们分开报。流光柳丝是必须的,再加上六角叠丝和龟背纹。”
策略定了,接下来是如何深度挖掘其价值。
能写的都写上了,柳青一筹莫展,只能发挥为数不多的人脉寻求帮助。最后是收藏家王夫人提供了一个资源,她说:
“我认识一位退休的老专家,是非遗评审委员会的顾问。我帮你问问,看他愿不愿意指点一下。”
结果一联系,对方说在外地开会不方便指导,但是给介绍了一位梁老先生,也是这方面的专家。
柳青感激不已。
梁老先生年近八十,精神矍铄。
他看了被退回的材料和修改意见,又仔细观看了工坊拍摄的视频。
“小姑娘,心思是好的,但没抓到点子上。”
梁老一针见血,
“手感说不清,可以说材料学啊。柳条纤维的韧性、药方浸泡后的成分变化、光线在不同编织角度下的折射原理,这些都是可以科学测量的嘛!”
“历史证据,县志、府志、甚至海关旧档里都可能找到线索。明清时期,清河柳编有没有可能通过运河外销?这就是间接证据。”
“视频拍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童雁 作品《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第七十五章 评审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