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不是意外。”陈帆指着画面,“有人在复制。”
李航立刻编写追踪脚本,将该跳空模式设为识别标签,在近两周的交易日志中进行反向扫描。不到两分钟,结果返回:**五次相同信号触发,每次持续不超过十七秒,均出现在美东开盘后的关键窗口期**。
“不是市场自然行为。”周婷点开其中一次记录,“三家离岸机构在同一毫秒发出批量止损指令,参数设置和1987年那次事故中的算法逻辑一致——都是基于‘动态风险敞口修正’模型,但这个模型早就被淘汰了。”
“除非”李航抬头,“有人特意把它翻出来用。”
房间里安静下来。主机风扇仍在运转,送风节奏却仿佛慢了一拍。
陈帆退回操作位,调出系统底层日志界面。“如果我们是对的,那这不是预测,是排练。”他敲入一行指令,“把所有匹配度超过八十五的模式标记为一级风险,触发即告警。”
“你要把它当成攻击手段?”周婷问。
“我已经不在乎是谁。”陈帆目光未动,“我在乎的是,为什么偏偏是这套剧本?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点复现三十年前的崩盘路径?”
李航忽然出声:“更奇怪的是,这些信号都躲过了常规监控。它们出现得太短,频率太低,像在测试反应阈值。”
“试探。”陈帆接上,“看看市场会不会按原来的剧本走。”
周婷迅速整理出一份简报,标题命名为历史共振现象初步分析,并将核心结论标注为“s级风险待追踪”。她没有点击发送,而是转为本地加密存储。
“要不要通知其他合作方?”李航问。
“不。”陈帆摇头,“我们现在拿不出完整证据链。一旦消息扩散,反而可能打草惊蛇。”
他站起身,绕过两张操作台,走到独立审计终端前。这台机器从未接入主网,只保留最原始的数据快照。他插入一张空白硬盘,手动启动全量比对程序。
“我们之前以为自己是在预判危机。”他的声音沉了下来,“其实一直在被人引导着走向某个既定结局。”
屏幕上的三维模型再次运行,两条k线并行推进。当走到第四十三分钟时,现实市场的轨迹微微偏移,向下拉开一道细小裂口。
“等等。”周婷突然放大那个区间,“这里有个延迟——真实行情比历史模型慢了0.8秒。”
“说明什么?”李航凑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