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阳光的青年;又浮现出那晚舞台上的陈浩,那个眼神疯狂、人戏不分的表演者。
“我不知道,”张涛最终诚实地说,“但他的变化让我不安。那晚的演出...不像表演,更像某种宣泄。”
李振国若有所思:“即使他有不在场证明,我们也要深入调查。有时候,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反而值得怀疑。”
第二天,警方开始对东方大剧院进行正式调查。技术人员检查了所有设备,询问了工作人员,调取了更多监控录像。
结果依然——没有直接证据指向陈浩。所有设备使用记录都没有异常,监控显示陈浩案发时确实在剧院,甚至有多位工作人员回忆与他有过互动。
陈浩本人配合调查,态度坦然。当被问及与陈娟的关系时,他表现出适度的悲伤和怀念,没有任何异常。
“陈娟是我们大学的才女,”陈浩在接受询问时说,“她的离世是巨大损失。我们曾经很亲近,但毕业后联系就少了。最后一次见她是在半年前的一个艺术展上。”
这一切都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然而,在调查结束,警察准备离开时,陈浩突然问了一句:“警方找到任何线索了吗?那个残忍的凶手...”
他的语气恰到好处地混合了关切与愤怒,完全像一个正常的受害者朋友。
但张涛注意到,在说“残忍的凶手”这几个字时,陈浩的嘴角有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抽动,眼神深处闪过一丝奇异的光芒——那不是愤怒或悲伤,而更像是...得意?
当晚,张涛独自留在办公室,重新查看案发现场照片和陈浩的询问录像。他将两张照片并列放在一起:一张是陈娟悬在空中的尸体,被蓝色光束笼罩;另一张是陈浩在舞台上扮演虞姬自刎的瞬间。
两个画面惊人地相似——那种决绝的美感,那种戏剧化的姿态,那种将死亡转化为艺术的诡异审美。
张涛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他想起周教授的话:凶手不是在杀人,而是在创作。
如果陈浩是凶手,他如何做到在演出同时出现在案发现场?那个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如何破解?
张涛打开剧院结构图,仔细研究每一个通道和出入口。他的目光停留在一个标注为“紧急通道,监控故障”的侧门上。
根据记录,这个门的监控从案发前一周就报修了,至今未修复。
张涛拿出手机,拨通了技术队小王的电话:“小王,我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