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昌平西门外的冬夜似乎漫长而凛冽,刺骨的寒风无情地割过每一寸裸露的肌肤。
黑暗仍牢牢笼罩着大地,东方的天际仅有一丝微弱的鱼肚白,昌平西门外的粥棚前,却早已蜿蜒出一条长队。
衣衫褴褛的流民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的面容憔悴,眼神中充满了对食物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
每一个人都紧紧地挨着前面的人,试图从彼此身上汲取一丝温暖,破旧的衣物在风中飘动,仿佛是一群在寒风中挣扎求生的孤魂。
十岁的小来福紧紧地缩在母亲的怀里,他那瘦弱的身躯像极了一只小猫。小来福的小脸被冻得通红,干裂的嘴角还结着痂。
母亲用那件满是补丁、破旧不堪的棉袄将他裹住,试图为他挡住一些寒风,但寒风却总能顺着衣缝钻进他们的身体,冻得小来福牙齿不停地打颤。
夜还未褪去,四周一片寂静,小来福醒了,他年龄虽小求生的本能似乎在庆幸他还活着,此时他清楚地听到,母亲肚子里发出一阵又一阵咕噜咕噜的声响,那声音比周围人群的低语声还要响亮。
然而,今天母亲似乎起得格外迟。往日里,母亲总是在天还未亮透时就艰难地起身,带着他去寻找食物或是排队等待施舍。
可此刻,她静静地躺在用干草铺成的“床”上,脸上透露出一种难以掩饰的疲惫。
自从父亲被抓去当壮丁后,他们的生活就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母子俩被迫离开家乡,踏上了这条充满艰辛与苦难的乞讨之路。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白天在荒野中漫无目的地行走,寻找着能充饥的野菜、野果;夜晚则蜷缩在破旧的庙宇、废弃的房屋或是冰冷的洞下,躲避着寒风和野兽。
身上破棉袄里的虱子甚至比米粒还要多。
“娘~娘~”小来福用他那稚嫩的声音轻声呼唤着母亲,声音中充满了焦急和担忧。他伸出那双被冻得通红、布满冻疮的小手,轻轻地摇晃着母亲的肩膀。
过了好一会儿,妇人才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她的眼神有些迷茫,显然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但当她感受到身体的乏力和额头传来的滚烫时,脸上的倦色便再也无法遮掩。
她想要勉强挤出一丝微笑,安慰一下焦急的小来福,却发现自己连这个简单的动作都难以做到。
看到母亲终于醒来,小来福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欣喜的笑容,驱散了他心中的恐惧和担忧。
“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29章 小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