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实有几个学生在机械领域是拔尖的苗子,有的在德国钻研精密机床,有的在美国搞内燃机研发,国内的学生倒也有几个。
只是跨国联络不易,他们的去留终究要尊重个人意愿,但我一定把昌平的发展蓝图仔仔细细讲给他们听!”
“太好了郑教授!”陈朝阳激动得直接从藤椅上站起,老式藤条发出吱呀声响,“只要他们愿意来,独栋的专家楼马上建立!
实验室要什么设备,我就是跑断腿也给凑齐!”他眼底燃烧着炽热的期盼,仿佛已经看到那些顶尖人才在车间里挥斥方遒的模样。
郑春秋望着眼前年轻书记迸发的热忱,郑重地点头:“我信他们会回来的。咱们国家百废待兴,就像干涸的土地盼着春雨,正是他们大展拳脚的好时候。而且”他忽然压低声音,卖了个关子,“这次回国,还真有个小家伙偷偷跟着我。”
陈朝阳立刻来了精神,探身追问:“人呢?怎么没见着?”
“他叫周慕白,和您差不多年纪,却是个实打实的天才。在国外主导过精密仪器研发项目。”郑春秋脸上浮起骄傲的笑意,“不过和你比不了喽,24岁就当上副师级干部”一下午的交流,两人的关系好似亲近了许多,他故意拖长尾音,不乏调侃地打量着陈朝阳。
“郑教授,您可别打趣我!”陈朝阳红着脸摆手,“他搞技术攻关,我扛枪打仗,都是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哪有高下之分?在战场上,我们靠着土办法造手榴弹;在车间里,他们用洋技术造机床,说到底都是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郑春秋闻言大笑,眼眶却微微泛红:“受教了!我在国外许多年了,到现在还带着国外的观念,现在才明白,这‘人人平等’四个字,是你们拿命在战场上拼出来的!”
“郑教授您折煞我了,不敢提受教二字!”
看着陈朝阳年纪轻轻便已身居如此高位,却依然保持着谦逊和沉稳,郑春秋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疼惜之情。
他看着眼前的年轻人,风里来雨里去,历经枪林弹雨,那样的生活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艰难困苦。
“当了老师二十年,就得有当二十年学生的觉悟。”郑春秋感慨地说道,“现在有这个学问,咱们这些老家伙可真是摸不着头脑啊,还得虚心向同学们请教怎么使用呢。
毕竟,术业有专攻嘛,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就像古人说的那样,三人行,必有我师嘛”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46章 内燃机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