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的后勤血脉!
他回头,最后望了一眼那富有年代感的厂房轮廓,仿佛要穿透墙壁,看到里面正为“模块”、“标准”、“核心部件”而争论、测绘、尝试的郑春秋和老师傅们。
春耕要抓,民生要稳,但这颗关乎未来国运的军工火种,他必须倾注更多的心血,让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春天里,燃烧得更旺一些,照亮通往荆棘未来的道路。
食堂里,陈朝阳那句“白面馒头、鸡蛋汤”的承诺正在变成现实。尽管鸡蛋汤稀薄得几乎能照见人影,但那漂浮的几点油花和葱花的香气,以及笼屉里冒着热气的、实实在在的白面馒头,让下夜班的工人们爆发出一阵小小的欢呼。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钳工捧着碗,看着里面两个雪白的馒头,喉头滚动了几下,小心翼翼地掰下半个想揣进怀里。
“老王头,干啥呢!”旁边的壮实锻工一把夺过那半个馒头塞回他手里,“书记说了管饱!敞开吃!吃饱了才有力气给咱昌平多打锄头!你看这馒头,多暄乎!”
老王头嘿嘿笑着,狠狠咬了一大口,满足地眯起了眼。
这久违的麦香,瞬间驱散了身体的疲惫,化作一股暖流和更足的干劲。
厂区门口,一辆挂着县医院标志的自行车停下。年轻的张医生挎着药箱跳下来,在厂书记吴山的陪同下快步走向卫生所。
他刚放下东西,一个满手油污的小伙子就被工友搀了进来——手指被锋利的铁片划了个大口子。
张医生动作麻利地清创、缝合、包扎。小伙子疼得龇牙咧嘴,却还咧嘴笑:“没事儿张大夫,小口子!
搁以前得拿布条缠缠硬扛,现在可好了,有您在,咱心里踏实!”
吴山在一旁看着,默默记下了需要补充的药品清单,心中对陈书记那份细致入微的关怀更添了几分敬佩。
他知道,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保障,比任何口号都更能凝聚人心。
灰白色的晨雾紧贴着昌平县委那几排低矮的青砖瓦房,和一座两层的办公楼,湿冷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院墙外,几株光秃秃的老树将嶙峋的枝桠刺向铅灰色的天空,像无声的控诉。
空气里弥漫着泥土解冻的腥气,还有一丝若有若无、挥之不去的硝烟味。寂静中,只有几只早起的麻雀在枯枝间发出零星的啁啾,更添几分荒凉。
几个瑟缩的身影,如同被寒风驱赶的落叶,悄无声息地溜到了县委大院紧闭的黑色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87章 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