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徐团长,各位同志!我张三山是个粗人,不懂那么多大道理!我就问一句:咱们这军管搞得好好的!
八个月前,昌平啥样?敌特横行,秩序混乱,老百姓饿得皮包骨!是咱们卫戍团的兄弟,枪杆子镇着,锄头把子抡着,带着民兵开荒、剿匪、搞生产!
这才有了今天的粮食满仓、机器轰鸣!野猪下山,也是咱们带头冲在前面打的!
现在说撤就撤?底下老百姓认咱们!咱们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乡亲,有感情!有责任!
这突然让咱们把地方上的担子撂下,心里头空落落的!也担心,咱们走了,地方上的同志,能接得住吗?”
他的话引起了不少兼任地方职务军官的共鸣,纷纷点头附和。
一位兼任偏远柳林镇镇长的年轻连长赵铁柱嘴唇嗫嚅了几下,欲言又止。陈朝阳目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细节。
“铁柱同志?”陈朝阳温和地看向他,“看你像是有话要说?别拘束,今天就是要听大家掏心窝子的话。”
赵铁柱“唰”地站起来,脸色微红,但眼神很坚定:“报告首长!我我就是觉得,
刚把柳林镇那几个村的水渠纠纷理清楚,跟王老汉、李婶子他们都混熟了,谁家地界有矛盾,谁家娃该上学了,心里都有本账。
这冷不丁要交出去,怕新来的同志摸不着门道,耽误了乡亲们的事儿”
“嗯,不错你的担忧,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深入基层的军官心声。”说着陈朝阳在笔记上记录!
接着继续询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志有疑问,今天大家要畅所欲言!”
话音一落,二营教导员兼县教育局筹备组负责人王为民立刻起立,敬礼发言:
“首长,我想说张营长的感受我能理解。但您提出的方向,我认为是符合大局的。
军队长期包办地方,确实会分散精力,影响主责主业。
而且,地方建设有其专业性。比如我负责教育这块,深感力不从心,需要懂教育的专业干部。
军政分离是大势所趋。
我的顾虑在于两点:第一,转业同志的安置。首长说‘待遇参照地方同级干部’,但地方干部待遇和供给标准,目前看是不如部队的,尤其是一些有家庭困难的同志。
第二,也是张营长提到的,地方干部的培养和衔接确实需要时间,如何确保交接期不出现管理真空?”
卫戍团参谋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153章 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