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内所有能用的公共建筑、寺庙、祠堂,全都挤满了人,依然远远不够。每天都有冻饿而死的报告送到我桌上。情况万分紧急,刻不容缓!”
“我们尝试搭建临时窝棚,但缺乏油毡等关键物资,远水难解近火。
而当时,县城外几处相对完整的古城墙段,墙体高大厚实,内部有不少空间可以利用,甚至有些墙洞本身就住了人。是当时唯一能快速、大量提供遮蔽的‘现成’结构。”
陈朝阳的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沉重的无奈:“面对每天在眼前冻死饿死的同胞,面对数千人濒临绝亡的现实压力,作为昌平第一书记,我必须在最紧迫的时间内找到解决方案。
拆毁部分城墙,利用其砖石木料快速搭建简易安置区,是当时唯一可行的、能立刻挽救大量生命的紧急措施。
这个决定,是我做出的。我们拆除了非关键段落、损毁较严重、且内部可利用空间较大的部分城墙。
拆除过程,也尽量回收可用材料用于安置区建设。”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更加低沉:“我知道那是古迹,是历史。做出这个决定时,我内心同样非常痛苦和矛盾。
但同志们,在当时那种人命关天、分秒必争的极端情况下,保护数千同胞的生命,是压倒一切的最高责任!”
在陈述完事实后,陈朝阳的目光锐利地扫过张敦儒,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人民立场的力量:
“张副厅长痛心于古城墙的损毁,这份对历史文化的珍视,我理解,也尊重!但是!”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如炬地扫视全场,最终定格在张敦儒身上:
“我想请问张副厅长,以及所有关心此事的同志们:在去年冬天昌平城外的刺骨寒风里,在那数千濒临冻饿而死的骨肉同胞面前,‘保护古迹’与‘挽救生命’,孰轻孰重?
哪一个更符合‘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哪一个更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信奉以民为主,我们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最高准则就是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改善人民的生活!
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如果为了几段冰冷的砖墙,而眼睁睁看着几千活生生的同胞在眼前消逝,那才是对我军宗旨最大的背叛!才是对‘人民立场’最彻底的背离!”
陈朝阳的声音带着激愤,直指张敦儒理论的核心:
“张副厅长方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172章 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