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实验室,立刻组织技术攻关小组!
1.目标:在最短时间内,我要求是二十天内拿出可行性报告,两个月内必须形成稳定的小批量生产能力,掌握简易、可靠、可快速扩产的生理盐水制备技术!
2.首要保证无菌、无热源、浓度准确(0.9%氯化钠溶液)!这是救命的底线,容不得半点马虎!可以土法上马,但核心标准必须死守!
3.精制盐由专区协调保障,尽量选用杂质少的矿盐或海盐再加工。
纯净水是关键!必须解决蒸馏或可靠的过滤净化问题!煤矿有蒸汽,这就是优势!
4.初期可用耐高温消毒的玻璃瓶密封。这点昌平琉璃工厂目前已经可规模生产,玻璃制品!
同时研究更简便、更易运输储存的替代包装。
5.初期目标不求多,但求有!日产能先达到50-100升!关键时刻,这就能救回几十上百条命!同时要预留快速扩大产能的空间和预案!”
陈朝阳看向李卫东,眼神充满信任与压力:“这项任务,技术上有难度,但并非不可攻克!
战争年代,我们在山洞里、在老乡的炕头上都造过药!现在我们有煤矿、有工人、有基本的工业条件,没理由搞不出来!
这是一项硬任务,一项政治任务!宛平县能不能扛起来?”
李卫东听着陈朝阳条理清晰、目标明确、要求苛刻的部署,眉头先是紧锁。
生理盐水?静脉输注?无菌无热源?这些名词对他这个工人出身的干部来说有些陌生,技术细节听起来也确实复杂。
但陈朝阳话语中,透出的那种对大规模伤亡救治的深刻理解,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绝,深深触动了他。
矿难!瓦斯爆炸!透水事故!每一次都伴随着大量失血的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
陈书记提出的这个东西,如果真的能搞出来,对矿工兄弟、对应对未来的“巨灾”,意义太大了!
李卫东猛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矿工特有的那股韧劲和狠劲:
“陈书记!您说的对!矿工兄弟的命也是命!真要有大灾大难,这东西就是救命稻草!技术不懂?
我们学!设备没有?我们改!条件简陋?我们创造条件也要上!”
他重重一拍桌子,“这任务,我们宛平接了!我李卫东亲自抓!回去就抽调最好的技术员、最可靠的老师傅、最麻利的工人,成立突击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176章 求五星好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