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准备总比没有强。”陈朝阳拍了拍他的肩膀,“准备几辆‘铁牛’,卸掉部分物资,装上我们带来的备用油料、急救药品和第一批棉衣。
要快!温军长给的位置拿到了吗?”
“拿到了!”徐卫华不知何时又跑了回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条,“118师354团,在新义州东南的‘鹰嘴岩’一带构筑阻击阵地!地图上标好了!”
陈朝阳接过纸条,看了一眼那陌生的地名和代表前线的符号。
他走到正在架设的“长城线”电台旁,对戴着耳机的报务员沉声道:
“给昌平发报:陆续将昌平库存‘大蒜素粉剂’、冻伤膏、磺胺粉!通过最近军列发往安东!
另,通知郑教授,集中力量生产‘铁牛’备用传动轴、雪地履带板!前线急需!”
报务员的手指在电键上飞快跳动,滴滴答答的声音,是连接后方生命线的脉搏。
天色,在紧张忙碌中渐渐暗了下来。寒风更劲,卷着雪粒子打在脸上生疼。
对岸的爆炸声似乎稀疏了些,但无形的压力更重了——夜航的“黑寡妇”侦察机和b-26轰炸机,随时可能降临。
浅滩处,灯火被严格管制,只有几盏蒙着厚布的手提马灯发出微弱的光。
第一批由硬木铺设的“路基”已经延伸入冰冷的江水中。
数十名后勤战士,腰间拴着绳子,由岸上的同伴拉着,咬着牙,趟进齐腰深、接近零度的江水中。
他们呼出的白气瞬间凝结,牙齿打颤的声音清晰可闻。
“快!木头递过来!”
“这边铺稳!用石头压住!”
“热水!快!换人!快上来喝姜汤!”
一个年轻战士刚被同伴拖上岸,浑身筛糠般抖着,嘴唇乌紫,话都说不出来,立刻被裹上棉被,灌下滚烫的姜汤。
他负责在水下用肩膀扛着木头定位,在水里待了不到十分钟。
陈朝阳站在岸边,看着这一幕,心脏像被一只冰手攥紧。
这就是后勤战线的血肉长城。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目光投向黑暗的江对岸。
而一个叫李栓柱的年轻后勤兵,才十七岁,来自河北农村。
他刚被换下来,冻得几乎失去知觉,被战友架到火堆边。
他哆哆嗦嗦地喝着姜汤,看着江水里还在咬牙坚持的战友,又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213章 一同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