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陋的球场上,为了本连队的荣誉,那些来自天南地北、不久前还互不相识的战士们,为了一个球拼命争抢,默契地传球、掩护,进球后抱在一起欢呼。
场边,加油呐喊声震天响,南北口音混杂在一起,再也分不出彼此。
拔河比赛更是热闹非凡。
粗大的绳索两边,战士们脚蹬着地,脸憋得通红,号子喊得山响。
“一!二!拉!”原先38军的猛虎和27军的硬汉们此刻肩并着肩,臀顶着臀,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一根绳上,心中热气吞吐间,所有的陌生都被这巨大的合力拽得粉碎。
陈朝阳也时常出现在这些场合。
他站在场边,看着生龙活虎的战士们,脸上带着难得的轻松笑意,不时为精彩的配合喝彩。
有时被战士们起哄,他也会脱掉外套,下场投几个球。
他的投篮姿势并不标准,但偶尔投进一个,总能引来全场阵阵欢呼和善意的哄笑。
这一刻,他不是战士眼中略带威严的首长,而是队伍里普通的一员。
他几乎不住师部那顶相对宽敞的帐篷,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基层。
在坦克旁,他会拦住满手油污的驾驶员,仔细询问油料够不够,零件更换是否顺利;
在营房里,他会随意地掀开大锅的盖子,看看晚上的伙食,然后很自然地拿起一个烤土豆,和战士们围坐在一起,
一边啃一边听他们抱怨训练太苦、美国坦克太难修,再用他那带着独特洞察力的语言,将抱怨转化为生动的战术讲解和鼓励。
战士们爱听他说话,因为他从不空谈,说的都是他们能听懂、能用上的东西。
夜色渐深,白日的喧闹渐渐平息。
营地里除了各营连在外组织的活动,离开的战士,就只剩下巡逻哨兵规律的脚步声和帐篷里传出的些许鼾声。
许多强度大的训练,也让部分战士不得不提前休息,养足精神恢复体力,来迎接第二天的任务。
陈朝阳像往常一样,独自在营区间缓缓踱步,感受着这支庞大队伍脉搏的跳动。
融合的速度比他预想的要快,一种新的凝聚力正在严寒中悄然生长。
当他走到营区边缘一个相对安静的连队时,却注意到一间宿舍里还透出微弱的煤油灯光。
隐约可见一个人影正伏在弹药箱搭成的“桌子”上,写着什么。
陈朝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391章 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