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同志,你说的问题,我和政委,还有兵团,何尝不知道?
心里比你还急,看着同志们这样,我们心里跟刀绞一样。”
他的语气变得有些激动,但也充满了现实的无力感,
“但是现实困难就赤裸裸地摆在这里:运力极度紧张!
往前线运弹药、粮食、新兵都远远不够,每一节车皮、每一辆卡车都很宝贵。
回程的车辆要么抢修要么被炸毁,所剩无几,优先保障的是药品和重要装备配件。
很多时候,不是不想送,是实在力有不逮”
政委也在一旁补充:“同样,长途后送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随行照料,我们现在一线的医护力量已经捉襟见肘,这是现实问题。”
“首长,我明白这些困难,我不是来空口白牙要条件的。
我有一个初步的想法,或许能系统性、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需要兵团和志司层面来协调推动。”
“哦?你说说看。”司令员和政委立刻来了兴趣。
“我认为,不能零敲碎打,必须建立一个制度化、优先保障的‘重伤员后送通道’。
具体我想了几点:
1.‘回空车辆强制利用’制度:严格规定所有从前线返回后方的运粮、运弹药的空载车辆和火车皮,必须优先搭载重伤员回国。
司机和押运员同时承担起护送伤员的责任。
这相当于挖掘出了巨大的隐性运力。
我们可以制定详细的交接流程和责任手册。
2.设立‘中转医疗兵站’:在主要运输线上,选择几个相对安全的地点,建立专门的重伤员中转兵站。
从前线到兵站由部队军医负责,兵站配备相对固定的、从国内抽调或训练的医护力量,
负责伤员的集中照料和换乘,实现‘分段接力后送’。这能缓解一线医护压力,也让后送更安全有序。
3.‘伤员信息提前通报’机制:要求各军医院提前将需后送伤员的人数、伤情大致分类,
通报给后勤运输部门和管理兵站,以便后方能提前调度车辆和准备接收资源,减少等待和混乱。
4.‘国内接收联动’:请兵团和志司强力协调国内,尤其是东北军区,提前准备好接收医院和康复机构,
确保伤员回国后能立刻得到安置,避免在边境滞留。这需要国内的通力配合。”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424章 四个提议(感谢读者大大的礼物支持加更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