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者微笑着点头,补充道:“好。我会让地方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尽快落实各项手续和配套政策。
也希望朝阳同志能够深刻理解组织对他的信任和期望,这将是一条不同于战场、同样充满挑战的新战线。
要他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密切联系群众,尊重地方同志,把在军队里的冲劲和闯劲,转化为建设国家的持久动力和卓越成效。”
决议就此形成。
一场关于一位干部任免的讨论,最终升华为一项关乎区域发展甚至国家工业布局的战略决策。
画面一转,朝鲜元山城外,一片向阳的山坡上。
这里没有宏伟的建筑,只有一片新辟、寂静而肃穆的天地。
临时建立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依着山势层层排开,一眼望不到头。
绝大多数坟茔只是微微隆起的土包,前面插着一块块简陋的木质墓碑,有些甚至只是用木板或炮弹壳临时刻写的名字和部队番号,许多坟前连名字都没有,只写着“无名烈士之墓”。
寒风萧瑟,吹动着坟茔上的枯草和残枝,发出呜咽声响,更添几分悲凉。
一块相对高大的木牌矗立在陵园入口,上面用遒劲的字体写着“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下方则标注着安葬于此的主要部队代号和牺牲时段。
陈朝阳的身影出现在陵园入口。
他手里提着两瓶酒,一瓶缴获的美军威士忌,一瓶北方的烧刀子和一包烟。
他的脚步变得异常沉重,每一步都像踩在心头。
他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在彻底离开这片土地之前,他必须来向那些从昌平就跟随他出征,却永远留在这里的兄弟同志们告别。
陵园里,并非只有他一人。
还有许多其他伤员、康复中的战士、以及即将归队的官兵,自发地前来祭奠。
他们有的拄着拐杖,有的手臂还吊着绷带,有的只是默默地站立着。
没有人高声说话,偶尔能听到极力压抑、低沉的啜泣声,或是老兵对着墓碑喃喃自语的倾诉。
这里是他们战友、兄弟、同志、亲人长眠的地方,每一次前来,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悼念和一次灵魂的洗礼。
陈朝阳默默地穿行在坟茔之间,目光艰难地搜寻着那些刻有“昌平独立炮兵旅”、“装甲一师”以及更早的“原昌平专区警卫团”字样的墓碑。
每找到一个熟悉部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426章 再过鸭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