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普通的县里根本连一家照相馆都没有,哪来的照片啊!
而进入英租界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好歹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加高中三年,从小学开始接触的就是英语,十几年下来虽然并没有什么英语环境,但单词总算掌握了三四千个,听懂和交流是没有问题的!
法语?半句都不会!
日语,大概率只会小时候看过的地雷战、地道战中学的“八格亚鲁,米西米西”几句,还有日本动画片中学的“纳尼?一袋米抗几楼,一袋米抗二楼.........神罗天征”总共加起来不到十句!
而这个时代,会英语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的高端人才,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
英租界比法租界更“国际化”,街上随处可见英国巡捕、印度锡克族警察,以及逃难而来的富商、学生。
圣约翰大学校门口,一群学生正张贴抗日传单。
韩振华凑近,用半不流利的英语向一名老师模样的英国中年人询问:“excuseme,isthereanywaytoenrollasatemporarystudent?”(请问能临时入学吗?)
英国老师打量他的学生模样,指向教务处:“trytheoffice,butclassesarechaoticnow.”(去教务处试试,但现在课程很乱。)
半小时后,他凭借一口并不太流利的英语、以及对数字、物理、化学知识的展示,让三位英国教师眼前一亮。
其中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物理学教授当场拍板,让他以旁听生的身份加入基础科学课程,虽然没有正式学籍,却能使用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
韩振华强压下心头的狂喜,用英语连声道谢。然后在学生管理员那里办理了手续,成功登记为“战时借读生”。学生证上的名字是“韩振华”,而不是军统给的身份“韩二愣”这个名字。
“同学,你是新来的?”一个扎着麻花辫、衣着一身蓝色合体女学生装的女学生好奇地问。
“对,韩振华,刚逃难到租界。”韩振华微笑。
“我叫林小雯,物理系。”她压低声音,“如果你关心前线,今晚我们有读书会。”
他敷衍着点头应付,面对这种民国清纯的小美女也没有半点多余的心思,因为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事,那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生存下去,都必不可少的东西...........“钱”........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古拉山的冰潇花 作品《谍战1937:我的外挂是手机》第3章 最重要的是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