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行再想着从现代输送。
既然已经想好,陈晓克就骑上摩托车去工业局找沈局长。
街道上,阳光依旧和煦,但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丝不同以往的紧绷感。
广播里传来的不再是单纯的生产新闻,时而会插播一些关于“美帝国主义侵略暴行”的社论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号召。行人步履匆匆,交谈声中,“战争”、“鸭绿江”、“东北”成了高频词。
一种无声的战争动员,正在这座城市的脉络中涌动。
陈晓克骑着摩托车穿过街道,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变化。
工业局局长办公室。
沈局长桌上的文件似乎比以往更多,且大多带着“急件”或“密件”的戳记。他见到陈晓克,脸上带着疲惫却理解的笑容。
“晓克同志,我正想着找你。你们厂这两天的情况我听说了,任务压得很重,干得不错!”沈局长示意他坐下,“怎么,遇到大困难了?”
陈晓克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局长,困难确实不小,主要是产能实在跟不上了。现在不仅是市里各厂的维修件。我们厂就那么几台老设备,刘师傅他们几个人,就是天天不睡觉也干不完。长此以往,只怕要耽误大事。”
他诚恳地看着沈局长:“局长,我想请求政府的支持。厂子需要扩充,需要增加设备,增加人手。否则,恐怕难以承担起您和上级期望的重担。”
沈局长听完,沉吟了许久,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略显萧瑟的院子,叹了口气。
“晓克同志,你的难处,我懂。你想扩大生产,支援建设,这份心,我更懂!”他转过身,语气沉重而坦诚,“但是,现实情况,我得跟你交个底。”
“设备”沈局长摇摇头,“全新的,一台也没有。预算没有,指标更没有。现在所有能生产新机床的厂子,任务都排到明年去了,优先保障的是东北和华北的重工业建设以及部队的兵工厂。”
jx省制定的一些计划,都因为朝鲜战争,给军工让路了。
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无奈和期望:“不过,废旧设备倒是还有一些。物资局的仓库里,还有一些老旧床子,多是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万国牌’,破的破,残的残,很多都缺零件。我可以批条子,让你自己去挑,拉回去。但是,能不能修好,能不能用起来,全靠你们自己想办法。这算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