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终究有很大的局限和弊端。
很多人并非没想过使用这种方式赈灾,但考虑到此次蝗灾波及州县过于广阔,如果没有更为周密的计划和布置,朱元璋所说的手段,非但不能安抚民生,反而会出现不可预估的影响。
班列中宋濂首先站出来说道:
“陛下,以工代赈固然好,但弊病甚多,且我朝尚无前例可循,地方官吏难免忙中出错。若无完善的条陈,只怕此策尚不可行。”
以工代赈的想法非常精彩,但要将四个字扩充为一整套能够完美实施的策略,其中需要填补的空白还很多。
朱元璋当然知道宋濂想要知道的是什么。
接下来朱元璋便详细讲述了以工代赈期间如何照顾贫弱老幼,如何防止贪污腐败,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如何让百姓在完工后还能维持生活。
一番解释下来,朱元璋说得都有些口感舌燥了。
不过看丹墀之下朝臣们有的皱眉思索,有的闭目回味,有的连连点头,心中不免升些许得意。
任这些人平素自诩学识渊博,此刻还不是要对自家大儿的良策仔细琢磨。不过想想也是,个中弥补缺漏的手段不仅新颖而且务实,又岂是这些久不入乡野的朝臣们所能想明白的。
朱元璋等了约莫一刻的功夫,见朝臣们依旧苦苦思索,却也失去了耐性。
“诸卿以为,此策可有补充的?”
补充肯定是要补充的,毕竟他听到的也就这么多。但他讲述的内容,短时间内施行肯定是没问题的,就算有差错,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不管是胡惟庸,还是颜希哲,又或者是宋濂,方才都听得入了神,哪还有心思想查漏补缺的事情。
朱元璋这么问时,大殿内依旧一片寂静。
这等完善的章程,本就不是他们想出来的,更何况只是听了一遍,如何能短时间内为其增光添彩。
“不尽之处,尚待参详。不过微臣倒是恳请陛下准允,廷议后让微臣抄录一份,作为国子学和文华殿教授的材料。此外,还望陛下告知微臣此策是何人想出,微臣愿为此大才扬名。”
宋濂是个惜才的人。
朱元璋口述的策论中不少想法相当老辣,甚至对底层官吏和受灾百姓的心理都把握得相当精准。能够有这样洞悉全局透彻人心的能力,如果入得朝堂,凭借此番功劳,绝对是大明社稷之福。
宋濂暗暗看了胡惟庸一眼,心中暗暗升起一个念头。
这绝对是一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於初 作品《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第五十九章 宋学士,他就是你说的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