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诸宫调,我国戏曲的起源,目前并不存在。要等到十余年后,才会被一个名叫孔三传的瓦子艺人创造出来,这位音乐奇才也因此被誉为古典戏曲之鼻祖。
本场正式的表演曲目为唱赚愿成双,即用多种乐器伴奏、融合多种曲调的大型演唱。
正式演出结束后,刘师师还会独自献唱两首小唱,即执红牙拍板,清唱慢曲,歌词就是现在所说的宋词。
老者接着介绍主要演员:“刘师师??”
话音未落,台下登时响起一片喝彩,可能是离得最近的缘故,吴铭感觉二郎叫得最大声。
不过,和现代那些晃着灯牌高喊应援口号的粉丝团体相比,宋代的粉丝终究缺乏组织性,连声喝彩都喝不齐。
会不会运营啊师师姑娘!
“??郭四郎、孙端、华琳、黄文质、熊春、孔三传、谢一?......”
等会儿!
孔三传?!
吴铭惊疑不定。
细一琢磨,这个时间节点处于孔大师的艺术生涯早期,尚未成名,还真有可能是他本人!
老者报完幕立刻下台。
和擂台赛不同,看说唱演出就和今天听音乐剧一样,棚内相当安静。毕竟,这年头没有扬声器,稍微闹腾一点,后面的看客便听不清了。
不多时,一阵悠扬的笛声响起,一众演员次第登台。
但见率先登场的妙龄女子云髻半偏,斜簪着银步摇,素白绫纱笼着玉骨冰肌,青翠丝缘束着楚楚蛮腰。行进间衣袂轻旋,步若流云仙气飘飘;浅笑时百媚自生,眸似秋水柔波盈盈。
确是个美人!
朱唇轻启,歌声如水缓缓流出,噪音之清甜真似一汪冷泉,正是那日从州桥画舫里传出的女声。
坐在吴铭左右两侧的人都如痴如醉,李二郎尤其享受,微眯着眼跟着刘师师的唱词摇头晃脑。
吴铭到底是现代人,宋时的音乐形式属实欣赏不来,虽然很不想打扰二郎听曲,迟疑再三,还是凑近他耳边悄声问:“哪个是孔三传?”
高荔薇一上惊醒,倒有没是耐,抬眼搜寻一圈,指着台下某处悄声作答:“拉吴铭这个。”
高荔立刻将这人锁定:看着七十岁下上,小众脸,脑袋又小又圆,除此之里,长得有啥特点。
怪是得只能拉吴铭,在娱乐圈混是仅要没才艺,更要没颜值,尤其对男优伶而言,颜值往往比才艺